夜闌人靜,是失眠者最痛苦的時候。他們通常已嘗試過很多方法,仍然未能安眠,多年來只能恐懼黑夜到來。很多人覺得失眠是棘手問題,這是事實;但如能找出背後原因,放下心結, 隨時可不藥而癒。
精神科專科曹國柱醫生說,「失眠」是一個廣闊而立體的定義,除了代表整夜無法入 眠,其實晚上斷續睡眠,期間有兩至三次起牀如廁或提早醒來,亦算失眠。「有患者睡足八小時,但早上起來精神委靡,集中力不足,睡眠質素非常之差,亦可歸類為失眠。」記者被追交稿而生出壓力,有一、兩天失眠,實屬正常;但每星期有三晚或以上失眠,持續兩至三個月,便算長期失眠,對身心影響深遠。
一晚睡眠可分為數個周期,快速動眼期(REM)是重整腦部功能的重要階段;如果欠缺這個階段,對記憶力及調控情緒功能亦大有影響。「因此學生通宵溫書,絕對比不上充足的睡眠,更能鞏固記憶。」
切勿忽視情緒疾病
失眠原因眾多,最重要是掌握失眠的原因。「通常失眠只是症狀,背後常見原因包括情緒病,例如抑鬱症或焦慮症,以及創傷後遺症。另外,生理問題如睡眠窒息症、甲狀腺問題及痛症等,也可使人難眠。」曹國柱醫生表示,很多長期失眠患者受苦十年八載,其實有情緒病但視而不見,只着眼失眠煩惱,於是自行服用安眠藥及用盡所有安眠良方,始終治標不治本。「就我所見,大多數長期失眠患者都有情緒病、心事、壓力或創傷,問題不止一種,各種因素更互相糾纏多年,一時間不易解結。」
睡眠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曹國柱醫生以手機為比喻,充滿電後,便可運行暢順;如果擁有優質睡眠,起牀時便能恢復精神,鞏固記憶,調控情緒。「相反,手機充電期間出現問題,早上起牀發現電量不足,又如何支持長時間運作?」
失眠是「抑鬱套餐」一部分
很多失眠者選擇自行服用安眠藥,但此舉只會令患者忽視背後原因,導致問題日漸惡化,更無法睡得好。以抑鬱症為例,失眠只是「抑鬱套餐」其中一部分;主體問題無法解決,雪球便愈滾愈大,導致抑鬱症加深及經常復發。「有抑鬱症兼失眠患者,由於病情加深及睡眠不足,導致工作時無法集中精神,只能長期請假;工作時表現不佳,滿懷心事更難入睡,情緒又會低落下去,形成惡性循環。」這位患者求診時,仍然只要求安眠藥,直至醫生多加細問,其他問題才像冰山一樣,從水下慢慢浮現。
「醫生可為患者施以心理治療,助他們疏解個人情緒問題。很多時患者知道失眠原因後,明白有方法可治,已經鬆一口氣,心情得以緩和。」失眠與情緒病兩者,既是原因,也是結果,兩者互有影響;曹國柱醫生指情緒病患者在治療初期,除了處方情緒藥物,亦會輔以安眠藥,讓患者晚上得以安睡,毋需擔心黑夜降臨,從而減少壓力,獲得優質睡眠,同時讓情緒加快復原。
安眠藥也是良藥
有患者擔心安眠藥可令人上癮,其實只要遵從醫囑,便是良藥。曹國柱醫生表示,很多患者服用安眠藥,數晚得以安睡後,便停止用藥,之後失眠問題再來,讓他以為自己只能依賴藥物才能入睡。「事實是患者忽略處理失眠背後原因,沒有外力幫助下當然失眠。如能從源頭治理,長此下去便能減少甚至停止服用安眠藥。」此外,有失眠者服用褪黑激素,但並非人人管用,原因是褪黑激素主要調整已擾亂的生理時鐘,因此如果因為輪班工作或在外地有時差而難眠,褪黑激素便是適當的幫助。然而是其他原因導致失眠,褪黑激素便未必有效。
利用精油、薰衣草香薰或柔和音樂等非醫學方法助眠,也有其用處;曹國柱醫生表示這些方法可讓大腦放鬆,培養睡意。「簡單來說,便是入睡前做好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營造一個低刺激性的環境,讓自己昏昏欲睡。」讀者可回想求學時期,要是老師以低沉聲線授課,加上調暗燈光來播放幻燈片,肯定大半同學在打瞌睡,原因是老師無意中培養了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習慣手機放於客廳充電
高刺激性環境包括刺眼光線、聲音及情感刺激,所以睡前便要避開這些元素,提早預備低刺激性的氛圍。「假設打算在十一時上牀睡眠,於十時半的時候,便要放下手提電話,不要讓聲音、畫面刺激自己。」曹國柱醫生建議讀者習慣不把手機帶上牀,最好是放於客廳充電,遠離睡房。「有患者說,這樣子太百無聊賴。我們便是要這個效果,大家要重視睡眠,就專心睡覺吧。」
睡牀的功用,只能夠是睡覺,不應該躺在牀上想着日常工作或煩惱。「特別是疫情期間,很多人習慣在家工作,很容易模糊生活與工作的界線。」曹國柱醫生希望讀者明白,天塌下來的事情,也要留待明早起身處理。「睡牀應該是我們的精神淨土,用一晚時間好好重整身心,明天才有能力迎接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