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近年來,愈來愈多商場的人流變得疏落,即使在鬧市,也有不少靜寂商場盤踞其中,通統成為人們口中的「死場」。這些位於城市中心的邊緣空間,何以產生?現狀和未來命運如何?
在灣仔東方188,業權分散的小型購物商場雖然遭遇網購衝擊、行業式微、旅客消費模式改變等因素影響,人流量大不如前,但廉租成就了多元小店的延續和生存,商場的「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
在荃灣地皇廣場,俗稱「劏場」的迷你舖商場先天不足,店舖面積太小,難以吸引租戶開展生意,市值下跌也如無底深潭。雖然小業主們奮力自救,也難以拆解「死場」魔咒。「劏場」遊戲法則下被犧牲的,還有在此城被視為珍罕的土地資源。
在炮台山富利來商場,這個保留八十年代裝潢特色的「死場」一度吸引十多間文創小店進駐,經歷大維修後如今大門招牌、內部地磚均被替換,很多小店也已各奔東西。雖然活化富利來模式難以複製,但有參與者卻看見曇花一現的實驗價值。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死場」並非只是時代的過去式,而是人們當下及未來仍要與之共存的城市空間。在一個個「死場」遊走,從中窺望時代變遷的痕跡與城市肌理,尋獲超越「生」與「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