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學玩嘢】男爵樂團還是沙畫班? 學習是長者的權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高齡社會

【60+學玩嘢】男爵樂團還是沙畫班? 學習是長者的權利

「信義男爵樂團」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屬下的音樂計劃,專為一班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而設,現屆學員一百二十人。不少成員由零起步,從基礎訓練到小隊合奏,以管樂合奏為終極目標。經常獲邀演出。圖片由「信義男爵樂團」提供。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沙畫班大受長者歡迎。

男士服務被忽略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長者服務)劉翀對於長者學習有一個印象:八成以上是女士。男士去哪兒了?

該會四年前研究過五十至六十五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4),他們在壯年時經歷香港教育發展及經濟騰飛,在職場累積豐富經驗與識見,經歷社會地位「向上流動」,退休前經濟相對穩健。「這一世代對『老得好』、服務需要及潛能與戰亂時的上一代長者非常不同。上一代長者追求衣食無憂,生活穩定。」研究發現「經濟」在男士心中的重要性三甲不入,「身體健康」最重要,「家人健康」及「家庭和睦」緊隨其後。劉翀解釋,雖未必以言語表達,參與活動前,男士對於家人的愛擺在心中很重要的位置;在參與活動後,「生活有意義」重要性排名超越了「家人健康」及「家庭和睦」。「也許看世界的視角不同,有自己的充實生活,家庭更和睦,家人的議題未再繼續成為心頭牽掛。」劉翀說。

對於參加活動的得着,男士將「志同道合」排名首位,害怕成為「孤獨的人」。「這批男士有閱歷、心中有『火』, 對知識有渴求、珍視brotherhood和團體……」該會創辦了男爵樂團,專為一班五十歲以上男士而設。成員接近兩成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四成是大專及以上學歷。

「信義男爵樂團」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屬下的音樂計劃, 專為一班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而設, 現屆學員一百二十人。不少成員由零起步,從基礎訓練到小隊合奏,以管樂合奏為終極目標。經常獲邀演出。(圖片由「信義男爵樂團」提供。)
「信義男爵樂團」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屬下的音樂計劃, 專為一班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而設, 現屆學員一百二十人。不少成員由零起步,從基礎訓練到小隊合奏,以管樂合奏為終極目標。經常獲邀演出。(圖片由「信義男爵樂團」提供。)

劉翀觀察到近二十年長者學習有不同的時代特色: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長者中心的學堂識字、學英文、手工製造很普遍;到千禧前後,資訊科技發展迅猛,長者為收窄數碼鴻溝而學電腦;2004年,坊間出現愈來愈多制度化學院進修,長者對師資要求更高,學術味更重,而後又學習南歐文化、西方藝術等生活品味的學習,進而是環保生態教育和專業證書課程,西式科學健體課程,以至學習教學法當導師。

綜觀整個過程,長者進修的水準不斷提高,內容從掃盲教育、到正規學院教育、再過渡到提升生活品味、有關well being的終生教育。過去以社交為目的,有「過日辰」味道;現在以興趣為本、再尋夢、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以前長者很難想像幾十歲還會認識新朋友、相約去旅行,和年輕人一樣學禪繞畫、新興foody free減肥運動,學新嘢原來很好玩,還可以在孫兒面前威風一下。」

劉翀說,退休後生活圈突然收窄,很可能不知所措,準備充分與否,會影響二三十年的退休生活質素,因此,將長者看作受助對象的思維已經不合時宜,而預防性的服務十分稀缺。該會希望面向50+人士,目前「金齡薈」以社企形式運作,男爵樂團及大部分課程自負盈虧,劉翀坦言「經營艱苦」,但認為值得堅持。「50+準備退休的一代人,服務一直出現真空。青少年服務上限為二十四歲,家庭服務非特殊需要也不會去,而政府對長者的資助一般只涵蓋六十歲以上人士。」

現實中,退休族在學習花費上常要思前想後,歸根結柢香港缺乏完善退休保障,擔心日後捉襟見肘;活動空間不足已是共識,但空置舊學校、工廈也未有善用;「去長者中心學嘢」是很多人心中的心理關口,感覺像是去老人院學習,「這關係到社會如何看長者中心形象,長者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化。」

10_044-075_bs-45

拒絕給長者定型

時代轉變,長者服務也要跟得上社會進步,過去社區中心那一套未必能滿足新一代長者要求。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長者服務總主任陳文宜表示,中學或以上程度長者人口比例從2001年的18%上升到2011年31%。過往長者倚賴長者中心舉辦課程或由社工提供服務;新時代的長者學習模式傾向自學、自教、自管。二十年前,學寫字、買車票、學會看藥袋是常見長者學習內容, 隨着長者教育程度提高, 學習也變得更為多樣化,更具系統。

社聯調查參加第三齡學苑對長者的影響,結果發現,98%受訪學員均認為令他們保持身心活躍,積極投入社會;93%的受訪學員表示加強了他們的教學技巧和組織能力,發揮所長,繼續貢獻社會。超過71%受訪學員更有信心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與人分享所學所知。

「我們要拒絕給長者定型。」 陳文宜表示,目前持續進修課程傾向於勞動力、就業掛鈎,長者學習機會亦局限在長者中心或者學院及學術機構。她認為長者持續教育應該從才能、興趣等長者個性出發,更具彈性,例如學管理、創業、理財、創業、自然療法、禮儀師、整曲奇餅、科技等,未必要透過持續進修基金覆蓋的「報班」形式。但只要生活狀態積極,學習的形式只是其次。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沙畫班大受長者歡迎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沙畫班大受長者歡迎
10_044-075_bs-46

學習是為生活而非謀生

「人生前二十年所學用來應對生活和謀生,當我們六十歲退休後,還有三十甚至四十年時光,換句話說,廿五歲所學的,九十歲還會適用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說,健康的老年重點是要過有意義的老年。大部分60+在退休時都有潛質學習新東西、找到生活的新意義。而中國人的意義往往在於與他人、家庭、大自然建立關係。

「成長並非在我們長到十八歲就『停止』了。 老年黃金時期,學習是最重要的成長!」她提醒,退休族不能被動淪為三「等」公民──等電話、等探訪、等服務。目前大部分終身學習集中做義工和興趣發展,但60+的學習範疇可以更為廣闊:自我照顧、預防疾病、與慢性病共舞,甚至照顧其他人;應該學習用柺杖走入人生另一個階段,學習老夫老妻如何相處、面對死亡、代際溝通、做好一個祖父母,與其他年紀的人一起玩,甚至做專業的義工。

社會認為老人家固執,樓瑋群卻有不同看法:研究發現長者的認知是彈性的, 會選擇帶給他們更多快樂、更感興趣的的事情,因為深知時間的限制、因為有閱歷而更懂得選擇。

「學習實際上是一種權利。」樓瑋群指出。

長者持續教育在很多國家由教育部門掌管。中國、台灣及澳門三地政府都已對長者教育立法,成立長者大學,維護長者學習權益,長者教育的大部分財政來源及撥款均直接來自中央和教育部門。而香港卻由勞工福利局撥款,香港長者教育是福利式多於教育,長者教育權利未被認同和重視。「長者有三十到五十年的日子要過,不僅舊的知識要更新,還有許多新的知識要學。」

香港終身教育缺乏政策和前瞻性藍圖,即使是最近安老服務計劃方案開展諮詢,影響未來至2030年的安老規劃,亦未有對長者學習權利着墨。

10_044-075_bs-48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高齡社會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