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唔衝」後退疏導學生情緒 交好個波俾細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抗爭時代

社工「唔衝」後退疏導學生情緒 交好個波俾細路

這十多天,香港人的情緒都十分起伏。

三十三歲的社工阿強(化名),十年前投身青少年服務,現職中學社工。以往,他參與社運落場「衝」,面對今次《逃犯條例》反修訂抗爭,他退下火線,為青少年提供情緒支援。即使有時自己情緒未及梳理,也先當別人的「專業樹窿」。他總是叫青少年做「細路」,但在他眼中,很多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成熟,作為大人,應更加欣賞和信任他們。

這十多天,香港人的情緒都十分起伏。
這十多天,香港人的情緒都十分起伏。

情緒支援不等事後 事前思想準備不能少

6月9日,香港創下史無前例的「百萬行」巨型示威。遊行前數天,社會已進入「備戰」狀態,展開網上聯署,阿強工作的學校也不例外。「學生熱烈討論,主動找很多資料,正反雙方的意見都看。」他們想參加遊行,但從未上街,很多擔憂,阿強憑經驗解答他們的疑問,並鼓勵他們要互相照應。

6月9日晚,警方武力驅趕遊行後留守的示威者,隨之而來是翌日的金鐘站截查及搜身。「留守的人情緒開始爆,對警察行使過度暴力很憤怒,想再參與多一點。」這是學生第一波的情緒爆發,阿強急切為他們梳理情緒和想法。

6月11日晚,儼如暴風雨前夕,卻如箭在弦。當晚六、七十個學生及友人想通宵留守,阿強整晚像「放羊」一樣到處找細路,尾班車前勸走沒有準備留守的人,想留守的便盡力講解如何保障安全、法律權責、應往哪裏逃生等,更重要是釐清各人可承受的後果。「每個人期望不同,要逐一跟他們整理。」他續說:「有個認識的大人在場,比起一味叫他們離開,更令他們安心。」通宵達旦陪伴,阿強於12日早上回家休息,殊不知數小時後,就迎來第二波情緒衝擊,而且更激烈。

6.12的暴力片段,很多人至今仍猶有餘悸
6.12的暴力片段,很多人至今仍猶有餘悸。

平時「得戚」 受驚時爆喊

6.12衝突中,警方的暴力手段令人咋舌。阿強看新聞後很想衝到現場直接參與抗爭,但同一時間收到很多學生打電話求助。「他們一打來就哭,即使平日很『得戚』或表現成熟的,都激動得不能自控。」他整晚幫學生疏導情緒。隨後兩天,相對平靜,阿強反覆跟每個人檢討參與方式,深化討論社會公義、香港抗爭歷史、公民參與、民主、自由等。「人在抗爭現場很掙扎,很多時難以做決定,做好心理和思想準備好重要。另一方面,假如我們只是家長式跟他們說『很暴力,不要去』,他們會從此關上耳朵,另覓認為對的方法。」

正當大家努力重整旗鼓,6月15日卻發生令人痛心的事。他靜了下來,深呼吸一下,緩緩地說:「當日下午林鄭見記者,講話內容令細路憤怒到極點,那種憤怒是所有行動都得不到回應積壓下來的。他們很在意那番言論,因為大家本抱有一絲希望,但林鄭卻一下子打破。」

6.16當日大量市民到金鐘太古廣場前獻花,哀悼前一晚墮斃的梁先生。
6.16當日大量市民到金鐘太古廣場前獻花,哀悼前一晚墮斃的梁先生。

涉修例自殺求助個案 六月為高峰

他又再停了一會,沉重地說:「之後當晚在太古廣場發生了極不幸的事。老實說,那悲憤,我和很多同工都未整理到,但立即在Instagram上支援青少年(不管是不是他的學生)。凌晨時分,我收到兩個細路表示有自殺念頭,一個對我說:『我不明白為何他(金鐘墮斃男子)要犧牲自己。反正我都想自殺很久,我對社會又無價值,為什麼不讓我去做這崗位呢?』我不知道他有多無力,才會說出這番話。亦有人把難以言喻的憤怒,完全指向警察,甚至出現可怕的念頭。」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6月20日回覆本刊查詢,前線人員接獲的求助個案之中,傾談間提及因逃犯條例有自殺意向者,年介二十至六十歲,大部分反修例,數字如下:
3月:六個;4月:0個;5月:二個;6月:十七個。

林鄭當日提到早兩年社會較平靜,一地兩檢法案都可以通過,難明為何今次不行。她或許忘記了兩年前一名大學生墮樓身亡,臉書上寫有一句「唔好信一地兩檢」。

阿強一直做情緒支援至早上。「當晚假如不回應他們,我怕會失去更多人,不能等到天光。」直到6.16遊行,阿強走到太古廣場前獻花,才忍不住大哭,並暗自對自己說:我要好好記住這一切,為死者走完這條路。

tan1906160827

家長雖存矛盾 但細路有自己的路

除了照顧學生,阿強還要面對家長。不少學生因今次運動跟家人爭執,而其實家長也有情緒需要排解:「很多家長反對修例,612後,他們對警察也有怒火。某些情景更觸及他們的六四經歷,他們也很崩潰。因此他們認定子女參與抗爭十分危險,控制不了警察濫用暴力,就唯有禁止子女出門。但講到底,家長都明白無得禁。」

阿強由2006、2007年保衞天星、皇后碼頭開始參與社運,當時他仍是學生。之後每場社運都不缺席,見證同路人由一千幾百,到今天一百幾十萬。抗爭漸趨激烈,參與成本也愈來愈高。「兩傘運動時催淚彈已很可怕,但這次很多中學生第一次上街就面對槍。他們是政府練出來的『兵』。這是政府施政不斷出錯的結果,社會問題不處理,只會出現更多悲劇。」

林鄭常把與青年同行掛在口邊,卻從沒正視青少年問題,促使他們投入運動。「對於學生精神健康、自殺等問題,政府只怪責他們抗壓力低、生涯規劃不足,歸咎個人責任。」他最深刻的是一個患有抑鬱症的細路,平日無法自理,但在運動期間,卻會管理生活作息,一早起牀前往政總,「他開始着緊平日毫不關心的事,更會買物資買到無錢食飯,把一直壓抑的情緒投放社運。」

阿強一路陪伴學生經歷運動,驚嘆他們成長之快。「今次無大台,青少年自發分工、思考策略等,極速掌握近十幾年的社運知識。後線的人也很快學會開拓通訊方式,例如傳送影片浪費數據,便製gif圖發布現場情況,這些都是我們不懂的。我們怪這一代中學生打太多機,但他們玩非對稱競技遊戲玩大,懂得將《LOL》(《英雄聯盟》)的戰略、《食雞》逃生方式、《第五人格》如何面對不平等暴力的經驗用到運動上,我們應該欣賞。」

社工阿強指大家應更信任和欣賞年青人
社工阿強指大家應更信任和欣賞年青人

與其勸退 不如交個波畀佢哋

今次運動,讓阿強明白到當年輕人想「衝」,與其勸退,不如尊重。「當然不流血不受傷是原則,但不應過分保護,亦須尊重個人意志。假如我們總是以大局為前提,忽略個人情緒和決定,即使成功勸到細路退,他/她事後或會非常自責。」

他回想6月初,身邊很多朋友決定移民,當時還在討論如何接收朋友的家具,彷彿在道別。「去到69,我都覺得是Endgame,絕望地覺得條例點都會過,只能『盡地一煲』。我現在很內疚,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青少年視為一分子,只討論自己走不走,無考慮下一代人。」笑指自己「老啦,跑唔郁」的他,往後的運動都寧願在後線支援。「將個波好好地交俾下一代,才是真正的信任。」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抗爭時代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