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內向者,外向者往往更容易被看見,這種差別待遇在學校之外仍在延續。二〇一九年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在職場上,擅長公開表達和交際的外向者佔更多優勢,職業晉升速度也更快。
在大眾印象中,事業要取得成功,與領袖魅力、開朗健談、長袖善舞等外向個性掛鉤,在某些行業尤甚,如演藝圈、保險銷售、社區工作、培訓導師等等。然而,這些行業一直存在着I人的蹤跡。只不過,他們在工作中都戴上了E人面具。
私下不愛出門,更喜歡宅在家砌模型的符家浚,同時也是登台熱情表演的歌手;出門吃頓飯都覺累的潘玲玲,在百名學員面前主持培訓課堂時鎮定自若;當眾發言難控恐慌發作的Matthew,是入行快三年的保險佬;至今做外展探街坊依然會心跳加速的鄧永謙,其實已經從事社區工作十多年。
雖然表面假裝外向,但內心深處,他們依然安於做一個喜愛獨處的I人。他們的經歷,打破了人們對I人不擅交際的單一偏見,也教人看見內向性格的獨特視角和閃光之處。
全行最摺歌手 硬着頭皮上台表演
打開歌手符家浚的社交媒體,幾乎每條帖文都有他跟一羣人的大合照:出席頒獎典禮、大小舞台表演、活動晚宴……但家浚卻說,自己應該是「全行最摺」。
他在二○一三年出道,憑藉代表作《自動棄權》為人熟知,此曲在YouTube點擊量更突破一千五百萬,「我有這自卑的自由/你遇上他開心便夠」的歌詞唱出一眾不夠自信戀愛的男生心聲。
身為唱作歌手的他,不時要出席音樂頒獎典禮。圈內人總會在每次典禮開場前後聚首寒暄,但家浚只會站在最邊緣的角落,靜靜等待時間過去,只有當其他人特意走到面前,他才會開口聊兩句。私底下的他更加誇張,在家粒聲不出,也很少約朋友出街。「我想我全家都是I人。我們回到家都是各做各事,爸爸一個人看電視,媽媽就按電話,阿妹自己看iPad。除了電視聲和電腦聲,我家聽不到其他聲音。」家浚笑言。
很難想像,他在讀書時期會周街玩,找朋友踢球,也會主動做組爸、上莊。「我是愈大愈I。可能工作的人際關係變複雜了,讀書時大家好純粹,合拍就做朋友,否則也不勉強。但出來工作,就算感覺不太合拍,但可能互相有幫助,你都要和他social。」家浚坦言。
「好多時候假笑。哈哈哈,講晒出來。」家浚心直口快。他近年亦踏足影視圈,嘗試不同發展。出席各類大型活動時,即使身為I人的社交能量消耗得快,他也要勉強自己,繼續笑臉迎人:「到了外面的場合,別人說話要扮認真聽,要不斷點頭給反應。就算不覺得好笑,但可能對方階級高些,也要笑一下。這些都很累,每次回到家整個人像沒電一樣。」
職場人際關係花費更多力氣計算和維持,所以生日飯局、慶祝派對、暑假船P等邀約,他能避則避。但即使減少社交應酬,歌手身份總需要他扮演E人。
「譬如要做訪問、要表演。你不可以很I地表演。」家浚笑言。每次上台前,他都要深吸一口氣,硬着頭皮調動情緒,炒熱舞台氣氛。他驚訝地發現,很多表面外向的行內人都是I人,他認識有些編劇、DJ喜歡躲起來獨自創作,出門社交就自動打開「工作模式」。
家浚認為,其實I人也可以展現熱情外向的狀態,只不過比E人耗費更多能量,內向性格對歌手職涯來說「未去到很輸蝕」。他相信,身為內容創作者,只要作品做得好,總會有欣賞的人過來主動交流。而演藝發展往往受多方因素影響,天分、努力、觀眾緣缺一不可,並非性格外向就足矣。
吃頓飯也覺累療癒師 順從「原廠設定」做自己
人們對I人的普遍印象,多數是沉默寡言,搭小巴叫「有落」都會緊張。身心靈療癒師潘玲玲(Bella)卻不是這類型的I人。
她大學修讀時裝設計,畢業至今長時間是自由工作者,曾從事模特兒、拍MV、節目主持等幕前工作,面對鏡頭、上台講話、工作交際均能應付自如。她現時除是身心靈療癒師,也會為有興趣人士提供專業培訓課程,最多試過主持一百人的課堂。「導師身份就是要hold起整個場,場面氣氛由你說了算。如果你是社恐,有誰會想聽你講話呢?」Bella說,談吐之間透出自信和堅定。
Bella認為,很多人認為I人不擅長社交,這完全是誤解。對她而言,社交不是問題,只不過每次參加完聚會都很容易累。
「你看,潘玲玲又不應人了!」Bella讀中學時經常被人這樣調侃。放學後,一班同學仔喜歡相約去玩,但每當玩得投入,Bella突然就沒有精神。她當時並不知道如何解釋,長大後才明白,自己的社交能量偏低,需要長時間休息。她還記得,大學時參加完迎新營,短時間內結識很多新朋友,但回家後睡了超過二十四小時。
畢業後,她一直在幕前工作圈內打滾。這行需要擴闊人脈關係,主動尋求不同的工作機會,但她一向很少參與應酬。「有沒有搞錯,你出來吃個飯就說很累,怎麼可能?有些朋友、經理人會這樣說我,覺得我參加的活動太少了。」Bella無奈笑說。Bella坦言,很多幕前工作往往優先派給熟人,I人特質在行內是有些不吃香,但即使如此,她當時仍然沒有跟人埋堆。「小時候會想改變自己,但愈大愈了解到,自己其實是跟其他人不同的。」Bella說。
她每次長時間社交後都沒有力氣,狀態低落,讀書時更因此經常生病,她意識到身體彷彿想保護自己,提醒她需要休息。「社會現在很流行成功學,有些人覺得需要多認識『大佬』,接觸對自己有益的人,但這些東西對於I人不是很work。就算夾硬去改變,對我們身體也不好。所以現在我學習不去勉強自己,無論其他人怎麼說,我都要順從人生的原廠設定。」Bella說。她也認為,幕前工作看重談吐形象、主持控場等專業技能,雖然I人沒能出席很多應酬,但仍能憑實力收穫工作機會。
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近年流行,很多I人也願意公開表達自己:「我係一個I人,我就係咁㗎啦」,Bella也樂見網上湧現很多關於I人的討論。Bella說,以前沒有MBTI的時候,她都不知道怎樣跟長輩解釋,自己吃頓飯都會覺得累,「他們會覺得我有問題。但這些系統可以告訴別人,這個世界不止有E人,它令一些可能以前在其他人眼中是『不好』、『有問題的人』被看見。」
約客識人是日常 保險佬社交恐慌自救
初次注意到Matthew,源於他在Threads分享的「I人Panic自救實驗」。他介紹自己是一個70%I的人,面對多人聊天場合,總會不能自控地心跳加速、飆汗、狂吞口水,於是嘗試在每次開口說話前,噴一支氣味溫和的香水,讓自己放鬆心情,並不斷告訴自己要保持鎮定。點開他的頭像,個人資料處赫然寫着—「香港保險佬」。
大眾印象之中,保險從業員大多表現進取,主動向陌生人開腔搭話,侃侃而談,但Matthew從小不喜歡社交閒聊。比起出街玩,他更享受獨自在家打機、看漫畫和小說。大學課堂第一周通常都會邀請同學作自我介紹、互相認識,那是Matthew每個學期最尷尬的時刻。「真的是強行逼自己說話。大家好,我是Matthew,我的興趣是一個人看小說。我會很強調,是自己一個人。」Matthew說。
既然性格內向,為何要做保險?Matthew說,他為人坐不定,也喜歡挑戰自己,不習慣朝九晚五、固定重複的辦公室工作,保險行業時間相對自由,也要接觸不同客戶,他比較喜歡這種工作環境,目前入行就快三年了。
「同事、上司和家人都說,你的口才要好些、要外向一些,才容易在這行成功。」Matthew聽過很多類似的說話。他也努力調整自己的內向性格。雖然私底下不喜歡社交,但他為開發新客源,也會逼自己參加不同應酬派對認識朋友。自救方法實行大半年,社交恐慌的情況亦有所好轉。
他清楚自己社交後容易累,一天最多約見兩位客戶,談話時間也盡量壓縮至一小時內。如果限時談不完,便約下次再見。「即使離下一場會面還有很久,但我都會跟他講,我半小時後就要見另外一個人。因為時間拖久了,那種沒有能量的感覺就會好強烈。」Matthew說。他認為,雖然他不擅長社交,但內向性格教他對情緒比較敏感,也擅長聆聽及理解他人,容易獲取信任,這在保險銷售中也是優勢。
「工作上會覺得內向性格不是太好,但也是因為這個性格,令我在疫情期間能夠適應。那時候大家經常覺得不能出街好壓抑,好孤獨,但我沒有這種感覺。它令我在孤獨的環境中好安心舒適,我也能靠自己做到很多事情,不用經常依賴別人。」Matthew說。
戴E人面具探街坊 做社區最緊要有同理心
社區空間「土家」故事館去年五月舉辦「內向者『進入』社區的100種方法」分享會,邀請五位I人社區工作者分享工作心得,其中一位嘉賓是鄧永謙。他是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事工主任及關注拾荒者羣體的「拾平台」創辦人之一。當天來了七、八十位聽眾,「有些是社區工作者,有些對社區工作有興趣,我想大部分也是I人。」阿謙笑說。
他長年落區做探訪基層工作,面對清潔工友、無家者、拾荒者等街坊,也會舉辦面向學生、公眾人士的關懷基層教育活動。人們對社區工作者的普遍印象,都是很懂得聊天,跟街坊打交道游刃有餘,但阿謙卻搖頭。
他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做外展,是要去探望一位無家者,心中盤算着如何開口搭話,竟不知不覺躊躇了一個月。「好了,我要準備過去了!我要說些甚麼呢?他躺在那裏,會不會不理我呢?」等到終於下定決心,走到那位無家者的對面,阿謙仍然駐足思考了約十分鐘,才鼓足勇氣上前。搭話聊完後,他的心臟狂跳不止,在離開路上大口喘氣。
其實他們只聊了十分鐘。那天很冷,阿謙看見那位無家者裹着單衣躺在路邊,想給他買一張棉被。「很緊張。不知道說甚麼,也怕他不理我。我當然想認識到他,但他不一定會接受我嘛。」阿謙說。
他習慣獨自一人去做外展,笑說如果同事看見探訪時的他,應該會被嚇一跳。私底下或在辦公室時,阿謙沉默寡言,但一見到街坊,說話聲音自動升高八度,臉上也多了笑容。「其實人還是很緊張的。即使做了很多年,有了那個技巧,也不代表能夠很從容。」阿謙說。疫情期間落區探街坊、派物資,每一天都戰戰兢兢,他仍然怕被街坊拒絕;他帶了十多年教學活動,每次結束後也需要長時間獨處休息。
但阿謙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做社區,要有同理心,這跟內向、外向沒有甚麼直接聯繫。」他認為。「而且我在想,為甚麼我要改變?因為我都欣賞自己的性格,我只是需要多些時間去休息。」阿謙說,「正面一點看,I人很有耐性,這種性格也是一種動力,令我不斷檢討可以怎樣改進,表情要好一點,語氣會好一點。雖然少說話,但我的腦裏面很E,有很多新想法。」
理直氣壯地做個I人
在強調競爭、爭相表現的現代社會下,「內向」成為暗藏貶意的詞彙。組織心理學家黃仲遠表示,以往社會對內向者存在偏見,「大家以前覺得內向者都是甚麼人呢?就是一羣人去玩得很開心,他自己站在一邊,不合羣、孤獨獸、宅、毒。」
不過他認為,這種偏見印象近年發生變化。「很多受歡迎的明星,譬如梁朝偉、林家謙、MIRROR成員陳卓賢(Ian),都曾公開承認自己性格內向。現時大眾很喜歡的人,都可以很I。」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也指出,近年社會對多元文化有更多認識,更能包容差異和小眾,內向性格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更能被接納。同時,Z世代年輕人重視個性與自我認同,也更加願意在社交媒體表達自我。「可能早十年、八年,人們都不會特別將內向性格拿出來說,甚至I人要花很多時間假裝E人,但現在他們夠膽說自己是I人,可以很理直氣壯地做一個I的自己。」鄭光言說。
除了受多元文化影響,以往單一的行業和職業發展在近十年來發生劇烈變化,也令社會更加包容內向性格。鄭光言認為,以往香港社會側重商業發展,也因此偏好典型商界精英的外向特質,但現今行業發展變得多樣,很多青年更以多重職業和身份生活(slash),內向性格的人有更多機會發揮所長,被人看見。
「大家誤認為性格開朗、擅於交際、健談等外向特質,在職場上更容易獲得成功,但這種因果聯繫往往太簡化。」黃仲遠說。他舉例指,很多人以為最優秀的銷售員必定口才出色,但過往很多心理學研究表明,衡量銷售能力的核心在於能否快速取得客戶信任,擅於聆聽比滔滔不絕更能取信於人。
賓夕凡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長期擔任《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以及美國軍事領導人的顧問諮詢工作。他的研究發現,內向的領導者善於管理不同人才,讓有遠見的員工自由發揮,反之外向的領導者,見解較為主觀,這使很多員工的創新想法沒有機會被採用。
黃仲遠表示,如今通訊科技發達,人際溝通途徑豐富,除了當面會談,也可通過即時通訊軟件傳送文字、語音訊息、文件等方式溝通,I人找到更多自在的方式與外界接觸。「社會氣氛的轉變,溝通方法的增加,都令到E人和I人在溝通主動性的差距,沒有想像中那麼大。E人有E人的領導風格,I人有I人的領導風格,他們同時都會做得好。」
I人應對社交貼士
人在職場,身不由己。I人如何開啟話匣子,順利撐過社交聚會?想要拓寬職場人脈,I人如何踏出第一步,給人留下好印象?組織心理學家黃仲遠給出兩大貼士!
- 不斷提問應對吹水局
黃仲遠說,若在餐廳、酒吧等地方撞見熟人,要打個招呼,吹兩句水消磨時間,那麼不斷問對方問題就可以了。這既能表現出自己對對方很有興趣,又能將說話的主導權和時間交給對方,時間很快就會度過。
- 掌握話題主導權圍繞興趣與愛好
如果在陌生人眾多的社交聚會,I人想要給人留下好印象,甚至建立人脈,對話關鍵是把握話題主導權。「第一句話千萬不要被動,不要將開頭的話題交由對方決定。」黃仲遠強調。他說,I人參與社交本來就會消耗能量,如果還是自己沒有興趣的話題,那麼就更難加入對話,所以I人應該主動出擊,將話題收窄至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擁有事物上,譬如喜歡的歌手和電影、居住區域、甚至是讀過的中學等等。不過,若試了三個話題,對方均沒有興趣,便可放棄,沒必要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