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過節》導演曾慶宏專訪】由一餐冬至飯,談家與香港的去留 曾慶宏:可能沒有永遠的離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新導演 觀照大時代小人物

【《過時‧過節》導演曾慶宏專訪】由一餐冬至飯,談家與香港的去留 曾慶宏:可能沒有永遠的離開

14.12.2022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mpw-photo-2

近年港產片熱潮之中,《過時‧過節》大概是相對私密個人的一套,畢竟說的是身兼導演及編劇的曾慶宏自身離家出走多年的真實經歷。然而,戲中一家人的種種衝突與冷漠,都讓不少觀眾找到相似的影子,如果說「清官難審家庭事」,對錯之外的愛恨,都是某種共通。

尤其在移民潮下,一家人齊齊整整食餐飯,已是無數人最大的心願。對於家的去留,曾慶宏如今覺悟到:「祝福,之於家庭,之於香港。」

假如無法改變世界 曾慶宏關注最切身的死結

曾慶宏畢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早年是個理想主義青年,執導過短片講校園思潮,關注社會運動,然而理想希望屢屢幻滅。「覺得無出路,是很躁鬱的狀態,就算講到世界怎樣有問題,呈現真相、人性醜惡,怎樣也好,我們都好似改變不到社會。」

於是,他的視線從宏大的社會抱負,拉回到自己原生家庭。

「家庭是我最切身、亦最困難的東西。如果能夠解開原生家庭的死結,會否令世界某些東西因而有點不同呢?」他指,每個人都有家庭,家的差異、矛盾,塑造出每個人的行事和想法都不相同,「因此我想講一些最短距離的東西,就是家人。」

在一九年的鮮浪潮短片《木已成舟》,他便清楚自己要處理家庭關係,從城鄉之距到母子之隔。來到首部長片《過時‧過節》,他要說更完整的家庭,那是他離家近十年的親身經歷。

《過時‧過節》是曾慶宏首部長片,由毛舜筠、謝君豪、呂爵安及談善言飾演一家四口。(電影劇照)
《過時‧過節》是曾慶宏首部長片,由毛舜筠、謝君豪、呂爵安及談善言飾演一家四口。(電影劇照)

《過時‧過節》:呂爵安飾離家少年 不被理解的家庭創傷

電影《過時‧過節》是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優勝作品,從獨立電影人身份踏進商業片製作,一直強調獨立自主的曾慶宏表示沒有什麼可能妥協,甚至皺皺眉頭,明言「麻麻哋『商業』這個字眼」。

「我經常覺得,商業抑或獨立,不是看錢有幾多,或者什麼人去做。只要你是獨立自主,去做你的創作,其實就是獨立電影精神,無論是三百萬,或者三億都好。我還有信念,做我想做的東西,都會好努力去找資源來完成。」

《過時‧過節》開首講述少年阿陽(呂爵安飾)因父母一次冬至飯的衝突而離家出走,徘徊於逃避和尋找溝通,直至八年後才試着回家和好。眼前的曾慶宏,就是真實版的阿陽。他讀大學前便憤而離家,思索近十年才踏出回家的一步。

他形容,阿陽是個倔強、自我一點,跟演員導戲時需要不停表達自己當時的想法,「Edan(呂爵安)快樂些,不太鑽牛角尖,情緒釋放對他來說是不容易的,但不代表不能感受這類人。老實講,大家都未必明白為何這個人要出走。但我不是要大家明白或認同,而是尊重,倒過來說,是想人有多點同理心。我之所以鋪述全家人,因為所有人都要被尊重。」

關於作為藍本的原生家庭,他明言不方便談論對家人描述的真與假,「基本上是想通了家人如何後,我才回家。所以後來寫劇本,也是抓住一個人的核心想法。」他以劇中的母親(毛舜筠飾)為例:「她的緊張或生氣都是表面,內在是需要別人給反應,give and take,亦反映到屋企便是她整個世界。當她做家務助理,有人關心和孝順她,她得到家庭關係的彌補,是一個家的渴望。」

把真實的家庭傷口挖出來呈現人前,他知道無法控制別人針對自己及家人的惡意批評,但他相信要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在多次映後分享,都見到不少現場觀眾感動流淚,有很多人告訴我,自己有家庭問題,原來並不孤單。」

訪問當日,約曾慶宏在餐館,見他點了一壺普洱,說起自己喜歡飲熱茶,但甚少和家人到茶樓飲茶的時光。(鳴謝場地提供:美味廚 Megan's Kitchen)
訪問當日,約曾慶宏在餐館,見他點了一壺普洱,說起自己喜歡飲熱茶,但甚少和家人到茶樓飲茶的時光。(鳴謝場地提供:美味廚 Megan’s Kitchen)

齊整的家 變與不變 曾慶宏:可能沒有永遠的離開

曾慶宏生於傳統客家家庭,小時候正正在《過時‧過節》中那類村屋成長,每逢過節,大夥兒齊齊整整圍着桌子食飯。「客家人很重視團結齊整,我卻認為個體很重要,要尊重個人意願,也不喜歡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我這部戲是想凸顯這些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家庭,幾代人面對的狀況,就算點唔夾,屋企都唔會散。」

那時住在村屋,曾慶宏閒來總愛盯着牆上或地下爬行的螞蟻,「我很好奇牠們行走、運食物都不會混亂,如果牠們看人類,會否疑惑,為何人不能好好相處?」所以螞蟻在電影中串連起他的想像,「螞蟻生活習性沒有變,那麼八年前後,這家人又有哪些變或不變?」

他發現,不變的是個體和家庭的拉扯。「家庭是無法選擇開始,也不會完。會有相愛、傷痛,分散和回來,修補。會有新成員,舊成員離去。家庭是讓每個人認識自己更加多。」

至於變的一點,更是不言自明。由一八年他贏得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直至二一年開拍,世界已經過翻天覆地的轉變。

談到拍攝過程,他說,當然痛苦啦。「一九、二○ 年,點拍到嘢呢?一拖再拖,一直改好劇本,但香港變得好犀利。我都會問自己,再做下去還有沒有意思?但我講的是屋企的一小步,沒有outdated。」

家的散聚沒有過時,反而在移民潮的離愁別緒下,多了另一重意義。戲裏八年後的冬至飯,牆上掛着的通勝月曆,寫上今年冬至。「現在大家思考去留,某些想法和戲裏的人相似:我好唔鍾意呢個地方,我走,走咗之後,又可能好掛住呢度。這種離開與回來,可以是家庭,也是香港現在的氣氛。」

除了尊重不同人的想法和決定,曾慶宏還想說的是,可能沒有永遠的離開。

「點解嗰個係『屋企』,因為冇咁容易冇咗,等於香港,走唔走都尊重,最重要是,走不等於冇晒。祝福,之於家庭,之於香港。」

想起曾慶宏總喜歡在作品加插一段段南音,從《木已成舟》哼唱到《過時‧過節》。「我自小愛聽南音,當時只覺得音色舒服,直至近幾年讀歌詞,是一些失明瞽師在街上賣唱,講自身悲慘故事,很幽怨。」他最喜歡的一曲,是《失明人杜煥憶往》,娓娓道出一代南音宗師的坎坷命運,「但最後他(杜煥)是祝福他人,想世界繼續美好,這點很難得,我很感動。」

在那最後的章節,杜煥如此唱着:「好嘞!但願係世間一切男女人事,人人一生快樂係過時天。」幽婉曲韻,依然餘音裊裊。

+2

Profile:

曾慶宏,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獨立電影導演,奪目影像創意總監。短片作品《下雨天》獲第17屆法國巴黎 Signes de Nuit 國際電影節愛德華斯諾登獎、鮮浪潮大獎;曾憑短片《木已成舟》入選辛丹斯電影節。著有《蜜糖不壞:華語80後導演訪談》。他是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得獎者,作品《過時‧過節》於今年上映。


《過時‧過節》為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優勝作品,資助金額為三百二十五萬元。作品獲選為第十九屆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開幕電影。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於二○一三年首次推出,透過電影創作及製作計劃比賽選拔新秀,分大專組及專業組,獲香港電影發展局支持,並由電影發展基金撥款資助勝出的新導演及其電影製作團隊拍攝其首部劇情電影。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新導演 觀照大時代小人物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