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 同代與不同代 文學作為理解的可能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新書推介】《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 同代與不同代 文學作為理解的可能

3

 

3-2

世代概念往往基於以同代人的形成所涉及共同世代經驗,影響其世界觀的塑造及行動意識。世代/代際的歸類劃分在文學史研究和論述中並不罕見,如晚清至五四時期中國現代作家「浪漫一代」與美國「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近日出版的《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就聚焦香港七十後作家,找來十四位受訪,並以二人一組對談。此書作者郭詩詠指所選案例而言:「儘管香港七十後作家在作品和寫作風格上呈現多樣化的面貌,但他們都有着強烈的、自明的香港身份認同和對公共問題的敏銳態度。」在同代連結的同時,引用平德「同時代人的非同時代性」,同時代 (contemporary)亦存在不同代(generation),當中的差異同樣可貴。

在導言中,郭詩詠梳理上述不少世代論的論述,而多場對談中也提及香港語境下的世代論述,包括呂大樂提出的「四代香港人」,扣連本地重大社會事件來劃界,還有董啟章寫的《同代人》,指所謂同代或和年齡年資無關,同代和同代感已經過去,「剩下來的,就只有同代人。是同代人,我們當中的每一個,磨滅了同代感。」

此書以七十後為一代,所謂「同代」的共同世代經驗,如共同成長於香港九七過渡期,經歷天星、皇后碼頭事件等,郭詩詠試圖歸納為「作為香港主權移交的見證者,七十後作家感受到香港社會的急速變化。他們對香港的日常生活有着敏銳的反思,並通過創作來書寫重要的政治或社會事件。」在編排對談組合上的用心,尤其看得出此書對作家及香港文學紮實嚴謹的資料研究,嘗試由作家的經歷和寫作主題提供更多對照的方式,像韓麗珠和謝曉虹談小說的虛實;陳智德與潘國靈如何觀察和書寫外部和城市等。

 文學的差異與連結

雖然是兩人一組的對談方式,閱讀全書,其實更重要是群像互為呼應,讀者如何跨篇章思考這些對談。正如書中引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討論的「同時代人」與其身處的時代:「同時代人是緊緊凝視自己時代的人,以便感知時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對於那些經歷過同時代性的人來說,所有的時代都是黯淡的。同時代人就是那些知道如何觀察這種黯淡的人,他能夠用筆探究當下的晦暗,從而進行書寫。」顯然不少話題貫穿全書,如網絡興起的影響,香港文學與城市文學的論述,對社會運動的參與、作家身份在現場的思考等。既讀到文學人參與社會運動的經歷,寫作的工具性,談本土文化論述和身份認同的建構,同時讀到作家討論如何擺脫「身份」,或者從共同體的語言中逃出,對語言警惕,君子慎獨等。

跳出同代以外,此書作為出版物,為讀者提供隔代、跨地域的討論。譬如讀者如我,比較關注其時雜誌(尤其詩刊與音樂雜誌等文藝雜誌盛行)與副刊出版的情況,他們如何從百花齊放的雜誌所提供的「駁雜」閱讀中建構世界,與此同時,刊物作為公共場域,開放園地,提供討論的公共空間,以至於作家對文學的公共性的不同看法;又例如台灣作家楊佳嫻,她替此書撰序,她不但讀到對談當中的台灣文學身影,也提到台灣讀者對香港社會脈絡的隔閡。這一點放在早前台灣文學雜誌《文訊》因對香港寫作者的評論所牽起的風波,略見一二。而現實是,即使同城、同代,受階級背景特徵、生活經驗等等差異,隔閡必然存在。重要的是如何減少隔閡,或者是在隔閡之下依然能互相理解。或許正是此書之所以命名為「差異與連結」。儘管文字有侷限,言說存在邊界,但文學依然是一種理解的可能。

《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

編著:郭詩詠

出版:匯智出版

定價:168元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