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是香港文學的重要書寫主題,香港作家麥樹堅新作《囈長夜多》亦然。作為他首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設定於名為「谷凹邨」的公共屋邨裏,交織各式各樣的庶民生活,合成一幅豐富屋邨羣像。作品主要以邨內的「喜喜辦館」老闆蘇淦一家的經歷為核心,但顯而易見,小說要敘述的主角,正正是公共屋邨本身。
爬梳香港屋邨歷史
故事由蘇淦於七十年代來到「尚城」說起,受接濟而落腳「谷凹邨」,於邨內開了一間「喜喜辦館」,結婚育兒,經歷屋邨近半世紀的興衰。
「谷凹邨」是虛構的場所,但相信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絕不陌生。谷凹邨第一期落成於一九八二年,為長型大廈,邨內有地鋪、冬菇亭,巴士總站,三年後第二期完成,更有商場、街市,停車場的混合建築。那些文具鋪、辦館、西醫、書報社、糧油雜貨等等,彷彿都能與讀者印象中某一區的屋邨面貌相連起來。
小說虛實交錯,書中所羅列的屋邨政策、城市發展更替則按真實紀錄,資料鉅細無遺得如同屋邨發展檔案庫,本地作家唐睿就形容此書為「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諸如十年建屋計劃,清拆寮屋,因為公屋人口激增而衍生的低成本醫療服務計劃,由「居者有其屋」到「租者置其屋」等等,麥樹堅糅合紮實的歷史資料,追溯本港屋邨的前世今生,像昔日前身為墳場的華富邨推出的市況,山谷道邨、新發邨如何煙没,緊密相連的屋邨以及樓宇命名趣聞,由建築設計和政策等折射香港經濟民生的變遷,儼如一部香港屋邨史書。
公共屋邨懷舊庶民生活
公共屋邨是不少香港人的重要生活場所,盛載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作者童年於象山邨成長,在書寫時除了資料考察,他也請友人分享屋邨生活體驗和珍藏圖片。閱讀《囈長夜多》像坐上時光機,倒流至七、八十年代,那些年人們還是用傳呼機聯絡。其中一章書寫屋邨嘉年華,邨民紛紛湧到球場,在粗糙簡陋的遊戲攤位樂此不疲玩拋圈、射籃、搲子,還有抽獎和舞台表演,盡是在屋邨成長的深刻回憶。
圍繞喜喜辦館的鄰里和店舖間相處,還有那些在冬菇亭、遊戲機中心的時光;年輕人會考放榜前夕相約球場或樓梯轉角傾通宵;同一個露台式走廊,有孩童奔走嬉戲,有人一躍而下。各種栩栩如生的庶民生活片段,悲喜交加,伴隨一首首流行曲插播,撿拾幾十年來的本土文化記憶。
書中挖掘公屋身世,補漏拾遺的同時,也有不少奇幻的情節,如都市傳說,穿梭不同想像。蘇淦半世人活於谷凹邨,見證昔日朝氣勃勃的屋邨,一晃眼,不覺成為老化社區,似乎難逃清拆命運。作者混雜虛構與真實書寫,難辨真假,也許亦是關於回憶及歷史,當時代急遽發展,如何肯定真實存在過的憑據?借用書中一句對白:「門仔塘的消失,先在地理上,繼而在記憶裡。」不只屋邨,種種集體回憶與真實亦然,於是作家書寫在一切可能消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