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都是香港書展舉行的日子,今年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昨(19日)正式開鑼,一連七天於灣仔會展舉行,不少出版社推出新書。以下分享部分新書,涵蓋文學、文化研究、教育、建築,繪本及流行讀物等不同範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
1. 西西遺作《左手之思》、《港島吾愛》
作者:西西
出版社:中華書局
著名作家西西去年底逝世,由摯友何福仁整理其手稿,推出遺作。《左手之思》是詩集,其中有二十首詩更從未發表過。《港島吾愛》是散文集,收錄作品大部分未曾出書,或個別出過書而另有編選理由。
2.《樂文誌》
作者:陳智德
出版社:時報出版
繼前作《地文誌》後,陳智德出版新作《樂文誌》,以散文筆觸憶香港文化脈絡,從歌曲文學到電影,抒發時代與個體生命的連結。書分三卷,第二卷追尋作者的成長足印,第三卷的長篇散文巨構,則細說香港心之流變。筆名「陳滅」的詩人,藉文字見證文藝生命復刻與重生的詩化信念。
3.《劫後書》
作者:廖偉棠
出版社:雙囍出版
已移居台灣的詩人廖偉棠,最新詩集《劫後書》共分三冊。第一冊《拓孤之地》,原名「託孤之地」,以組詩寫台灣孤魂,穿越歷史百年時空。第二冊《凶年巡禮》,則書寫大疫之年的異情,如同為亡靈唸經超渡之言。第三冊《母語辭典》,關乎詩人在意的香港,借母語之情寄託其終極關懷。全書結構精密,氣勢磅礡。
4. 《異鄉港孩》
編者:希望學編輯團隊
出版社:希望學
移民潮下,香港家庭移居異地,首要關切的是,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處理?在台灣成立的希望學出版社,首本著作訪問離散在外的三十個香港家庭,縷述各自的教育歷險記,受訪者包括不同界別專業人士如莫宜端、曾國豐及文化界創意人如導演林森、趙崇基等。各家庭的目的地與教育方法或有異,但都是希望讓孩子在異地土壤也能開出屬於他們的自由花果。
5. 《我的二十世紀——李歐梵回憶錄》
作者:李歐梵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李歐梵親撰回憶錄,追憶成長過程和漫長求學經驗,並加入在普林斯頓、芝加哥、哈佛等美國六間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經驗,以「遊學」為基調,回顧自己如何在實際的經驗中學習。他形容為「成長小說」,記述人生各個階段。書中第二部分為李歐梵與張歷君的對談,進一步引出對學思歷程和閱讀經驗的反思,涵蓋文學與文化等人文領域,呈現跨文化研究思辯。
6.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作者:彭展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
在物資匱乏、百廢待興的戰後香港,曾經出現過粗獷建築風潮。時代巨輪轉得飛快,這種充滿實驗精神,樸實無華的建築風格,很快便消亡於城市記憶中。香港建築師彭展華三年前策劃了全港首個粗獷建築研究展,展覽過後,故事未完,有當年有份設計的建築師和他們的後人也來到觀展,跟他們分享了更多建築背後的故事。新書沿用展覽名稱「未知的」,從粗獷建築的形與意,以及所屬時代的精神價值,填補本地建築史的空白缺頁。
7. 《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
作者:黃宇軒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
對黃宇軒來說,散步是賞心樂事,街上散步就如看一齣戲般令人得到觀看的樂趣,而散步學是觀看城市的學問。繼《香港散步學》以輕鬆手法介紹本地散步路線後,他再寫《城市散步學》,分為建築、路徑、空間、物件、資訊及自然六種城市觀看角度,寫他如何以香港為起點,思索城市本質與想像未來城市。後疫情時代,世界大門重新打開,人來人往,移動飄浮,不論眼前的路是熟悉或陌生,都可以專注腳下,好好感受。
8.《那天我走上了歪路》
作者:歪歪(王遠杰)
出版社:亮光文化
商業電台DJ歪歪(王遠杰)推出的首部散文集《那天我走上了歪路》,取名自同名主持節目,書寫成長中的各種生命印記。九十後的歪歪寫童年青春回憶,包括爆旋陀螺的樂趣,男生剪髮潮流,道出不少共鳴。散文筆觸真摯,像遙想昔日中學作文,反思當下的移民潮感慨,又或從行山經歷慨嘆面對烏雲的勇氣,都是歪歪一路成長走來的快樂與哀愁,也是同為我城的高低起伏。
9. 《香港巨大化動物 vol.1》
作者:Maf Cheung
出版社:CUP出版
由數度入選亞洲年度大獎的插畫家 Maf Cheung繪製,想像出在香港散步時遇上各式各樣巨大化動物的奇特情景。畫風可愛,把貓、倉鼠、愛情鳥、麵包蟹、中華白海豚、克氏雙鋸魚等動物,配搭上香港人熟悉的城市風景,如清拆南昌押招牌、銅鑼灣圓形天橋等,呈現豐富想像力,為平凡日常增添奇想趣味,也勾起城市中你我他的共鳴。
10. 《獨行的距離——記錄者的觀察手記》
作者:李雨夢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
從十九歲首次背包旅遊開始,李雨夢總是被前方未知的路和異鄉的人與事吸引,繼而踏上下一趟旅程。剛結束英國工作假期回港,李雨夢在新書中回溯了過往十年遊歷世界之旅,走在各國選戰、社運、邊境現場,見證世事變幻風起雲湧,也在旅途中停下腳步,學習獨處的節奏,寫下異地生活感悟。大學休學,二十五歲投身記者工作,還有三十而立的瓶頸,在這些人生交叉點之間,李雨夢都選擇了遠行;這些旅行筆記,也是她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