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藝術家都以香港為創作主題,楊學德也不例外。生於七十年代的他,繪畫母題離不開香港的歷史與記憶。當成長時的屋邨,電車、舊式巴士與碼頭,變成符號置於各種想像場景,他的筆觸是一貫半開玩笑的幽默,如今卻流露多一分離別的失落。
「因為我有種很強烈的感覺,有感情投入,才會一直畫香港。」楊學德說。
Parallel Space新展 不一樣的氣氛
楊學德和畫廊Parallel Space創辦人Kim份屬多年好友,早於畫廊開幕展上,二人就說好要辦策展。楊學德幾乎是對這個展覽空間一見鍾情,喜歡無拘束又夠貼地,而且Kim也很開放,讓藝術家自由發揮。
結果一等便是四年,個人畫展也成為Parallel Space四周年展。楊學德笑言,今次算是一圓心願。算起來,其實這是他今年第二次辦個展。五月時,他曾舉辧《好大個煙圈》個展,與新展相距不足半年的時間。他坦言兩者並不相似:「上次《好大個煙圈》相對抽離一點,不算貼地,反而我是探索在藝術上的位置。」
今次《今天不唱情歌》展出的新作,都是集中在楊學德近三個月內的繪畫,原來作品呼應的,倒要數回兩年前的畫展《好像在那裏見過你》,定調卻出了不一樣的氣氛。
城市的再現 移民與離愁
這些年來,楊學德一直畫香港,是香港歷史,也是他記憶中的香港。關於城市的再現與真實,羅蘭.巴特說,城市是一個論述(discourse):「我們僅僅藉由住在城市裏,在其中漫步、觀覽,就是在談論自己的城市,談論我們處身的城市。」
驟眼看去,蜿蜒的山路,電車徐行,有時雙層巴士化身貓巴士,渡海小輪長出四肢在岸上爬行,奇幻有趣,還有藏於集體回憶的公眾碼頭,這些城市特徵在楊學德的畫作中,並不陌生,就像與他多年作伴的老朋友。不過,年月變遷也為記憶和情感換上另一種顏色。
楊學德說,兩年前展覽作品較為明亮愉悅,既因為選址大型商場,而且時值疫症染港數月,社會氣氛十分緊張,「當時是一片愁雲慘霧,所以希望展覽氣氛是開心一點,較colourful和幽默。不只觀眾,我自己也需要開解。」
兩年晃眼過去,改變的不只是疫情緩和,期間經歷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今次新作的用色不如以前般鮮明繽紛,場景偏單調和subtle,整體是沉靜一點。因為近來我身邊都有很多朋友離開,充滿離愁別緒,自己心情都沉靜。」
他有兩幅關於移民的作品尤其深刻。一是《再會何期》,簡單素淡地畫上一架舊式火車,車尾徐徐離開月台,「那是新界舊式火車站,周遭還是沒有高樓大廈的。像借古喻今,好像新界人出去打工,現在人們移民又是另一種離鄉別井。」
在畫作旁,附有楊學德親手寫的短文:「講得再見嗰啲通常唔會再見,要見嘅唔講再見日後都會再見⋯⋯唔好意思我知我好煩,請你唔使同我講再見。」他指自己沒有受學院訓練,不太懂得乖乖描述或解讀自己的作品,但每幅畫都配上短文,以故事作為切入點,可能補充相關角度,或延伸不同故事,如小劇場或開玩笑,希望有更多敘述可能。
第二幅是《夜半時肚餓》,幾近整幅畫都是深夜裏獨剩一架電車徐徐於海中駛行,楊學德說,這是送給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可能我們有類似的生活習慣是,半夜肚餓會到便利店買食物,到了外國,或者不太方便,或者遠少少會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店,但就算有,可能都不再是叮個燒賣。」他說,畫這幅畫時想着那些移民港人的生活變化,希望可以稍稍排解他們思鄉之情。
情歌是愛 但今天不唱情歌
楊學德畫了一個倒轉在天空中的碼頭,揚言難搵得「班機又飛走咗嘞」;又畫滿舊時香港殖民時期的建築與生活,卻問殖民地「咩嚟㗎?」;還有古代鐘樓和碼頭的破舊遺跡,只是「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名字」。如此反覆以城市為創作主題,他說,畫畫必須是自己對主題有種強烈感覺,才能畫出來。
「我集中表達一些感受深刻的,例如在香港成長的環境,回憶和感情。但我不是以樂觀或悲觀切入,也不是緬懷狂,沒有美化從前,因為以前也有不開心。」但他坦言,始終很多朋友離開,心情是沉鬱了,「留得喺度,生活都要平衡。」於是他沒有放低畫紙與筆。
展覽取名為「今天不唱情歌」,源自一幅同名作品。畫作直接易明,在海旁長堤上,有人本來背着結他想去海邊Busking,岸上充滿了海豹,海鷗吱喳不斷,如此嘈雜,於是不唱了。這幅畫興許正是社會縮影。至於情歌,他想留給觀眾去想,「情歌是愛,愛有很多種。」從前他嘻嘻哈哈過日辰,通頂時還點播一首《非常夏日》,今天連情歌都不再唱了,彷彿另一種熾熱與漫長,誰也回不去了,他唯有繼續畫下曾經的回憶畫面。
「今天不唱情歌」楊學德繪畫展
日期:即日至10月30日
時間:下午十二時至七時(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202號地下 Parallel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