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科技以驚人速度發展的時代,世上不同物種如何共生?澳洲藝術家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創作以雕塑為主,也有攝影和電影作品,風格具寫實主義和超現實,以怪誕混種生物談論科技進步本質,讓觀眾直視恐懼不安之際,傳達的其實是希望與關懷。
以雕塑反映瀕危物種、基因編輯,生態危機問題
Patricia Piccinini的雕塑作品中,大量嵌合體或混種生物,採用真人毛髮,製造逼真的皮膚肌理,同時融合怪誕不尋常的肢體動作、器官元素,往往透出怪誕離奇的感覺。
譬如《一擊》兼具人類與猩猩特徵的男孩,其神情面貌,以及或攻勢或呵護小鳥的肢體,均呈現弔詭奇特感覺;《趴著》的嬰兒長出葉鼻蝙蝠的鼻子和耳朵。在《情侶》的佈展中,更特別闢出一個居家場所,有客廳、睡床等生活空間,床上躺着的為Patricia Piccinini製作之「情侶」,是化用著名科幻小說《科學怪人》裏的生物,而床側的空間更放置着混種生物《棄嬰》,佈滿皺紋的初生嬰兒不合比例地睜大眼睛,注視場內路過的觀眾。種種情形類近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提出的恐怖谷理論,當我們凝視擬人物體時隱約感到其「非人」特徵,詭異不安感油然而生。Patricia Piccinini提出的,是對人工自然、科學進步的質問與焦慮,包括已絕種生物、基因編輯,生態危機等,透過作品迫使觀眾直視潛藏危機。
值得一提是,設於藝方三樓展廳,有Patricia Piccinini的大型裝置作品《天野》(Celestial Field),鋪天蓋地密集展示逾四千株素白的人造花莖,或懸吊或植根地面,整體視覺畫面震撼,但絕非賣弄唯美,細看花蕊形態如白化珊瑚,又似子宮卵巢,儼如人造器官生產地,貫徹Patricia Piccinini對生物學科技演化的探問。
糅合差異的概念,往往使Patricia Piccinini的作品游走於界線,或甚消融界線。在可視物層面上,Patricia Piccinini 經常混合自然/人造;人類/其他物種;生物/日常用品等不同元素。而轉到概念層面,像攻擊/保護;好奇/危險;脆弱/關懷,這些衝突或共生的關係在雕塑中呈現不同視角,流露藝術家對生命形式的複雜與相互依存的看法。例如在《無懼深度》中,Patricia Piccinini分別以澳洲駝背海豚及女兒Roxy為原型,創作出女孩靜靜地躺進人形混種生物的懷抱,同樣有非人的變異,在瀕危物種的脆弱性背後,更透出家的細緻,和動人溫暖的愛。
縱觀整個展覽,或許最互為相連的關係,正正在於「恐懼」與「希望」——當我們對未來科學產生不安恐懼時,不忘人們集體擁抱希望與關懷。展覽其中一個「流動式」的展品,是由場地員工手抱的《祭品》,嬰兒貫徹怪誕逼真的形象,脆弱地瑟捲在毛皮上,觀眾可以直接抱起或撫摸,不少人觸碰時自然顯得慎重小心,但作品毛髮和顏色會因接觸而逐漸受損,有趣地反映出好奇、保護,脆弱,真實等不同概念。
希望——帕翠西亞.皮奇尼尼
日期:即日至2023年9月3日(星期一閉館)
時間: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七時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賽馬會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