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藝術家的價值觀跟你處於對立面,會較難代入。當然,政治取向不是唯一的價值觀,但一旦了解到,心裏很自然打了個底。」於是乎,楊岳橋喜歡的藝術家,跟時代和社會脫離不了:「Mstislav Rostropovich不是一個活在風平浪靜時期的大提琴家,亦因追求民主被迫流亡,不能回家,卻是這個動盪背景令他的演奏多了一層韻味。」
在一粒子彈面前,藝術有什麼用?
Rostropovich是二十世紀俄羅斯的著名指揮家、大提琴演奏家。但擔當着藝術家的身份之餘,他也被視為一位民主鬥士。1970年代,曾因捍衞藝術自由和維護異見人士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和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被迫帶妻女離開俄羅斯,更遭政府褫奪公民身份,一直以難民護照流亡各國。
「我當然不懂古典音樂,是一種感受居多。聽着不同演奏家演繹同一首曲,總是覺得Rostropovich的演奏裏頭有一種深度和滄桑的味道,帶領你去另一個層面。這當然跟他的背景有關,而其實他是很入世的藝術家,沒有超然於藝術世界。
「記憶中最震撼的有兩幕,一幕是柏林圍牆倒下時,Rostropovich走到牆前拉琴;另一幕是1991年蘇共保守派發動政變,戈爾巴喬夫被軟禁,Rostropovich二話不說回國和葉利欽一起守護國會。那種身體力行是『我要回去便回去』,覺得自己做得幾多得幾多。
「我們常問,在這個時代,到底可以做什麼?在一粒子彈面前、一堵牆前,一個藝術家又可以做什麼?Rostropovich這樣做可以改變世界什麼嗎?又,當中的時代改變有多少是因為他的舉動和能力?不知道,我們無從計算。但他就是願意這樣行出來。
「我覺得藝術本來就有它出世和脫俗的必須,但又會想,有沒有只有出世而不入世的藝術呢?其實藝術很難脫離一個時代、抽空於一個社會背景。Rostropovich用藝術表達,是由入世走到出世,對我來說,是一種昇華。」
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
十六歲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普羅科菲耶夫和蕭士塔高維奇學作曲。1945年以大提琴家的身份贏得蘇聯青年音樂家大賽金牌,一夜成名。因擁護異見人士被迫離國,但寧願一直流亡,也不接受他國國籍,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歷經史達林統治時代、冷戰時期及蘇俄解體,是一位為民主和人權奮鬥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