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建築師Ian Lambot及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合著的《City of Darkness: Life in Kowloon Walled City》一書,自1993年付梓後,多年來不斷再版重印,迄今售出25,000冊。九龍城寨清拆至今已二十六年,日前才首次在香港的商業畫廊展覽,可謂姍姍來遲。
有百多年歷史的九龍城寨,被視為「三不管」地區,常被冠以罪惡溫牀的惡名,老一輩港人自然對它印象深刻,年輕人更多是從電影、動漫甚至遊戲了解這地方。當年兩位居港外國人,因1987年政府宣布清拆城寨,不約而同走進這個人口密集的地區,記錄它的最後歲月。
雖然同是九龍城寨照片,但在展覽現場,卻能明顯地分辨出二人的作品(當然亦有重疊的地方),彷彿早已分工合作,風格涇渭分明。Ian Lambot從建築角度出發,拍攝九龍城寨的結構,一幅俯瞰的照片盡顯城寨的壯觀氣勢;高低不一的樓房,到處是不規則的僭建物,密集得來又似乎亂中有序,展覽現場還特意加上城寨素描的牆紙,以加強觀感。
曾在亞洲多個都市拍攝的Greg Girard,則關注城寨人的居住空間及生活面貌,暗黑的街道到處是污水,擁擠的空間前舖後居,雜亂的天台恍如垃圾房,而小朋友卻在凌亂的天線架下自在玩樂。你很難想像,在這個潮濕與異味共存的地方,全盛時期竟生活三萬多人,是世上人口最密集的社區。
九龍城寨的全貌,固然無法單靠這十多幅照片還原,在2014年推出的《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一書裏,便收錄多位城寨人的故事,內容比前作更豐富精采。展覽現場的九龍城寨圖片,大概會令人對鐵鳥低飛、招牌林立的畫面產生共鳴,又或令人覺得這只是一個生活環境相對惡劣的地方。然而,真實的九龍城寨絕對不僅如此,裏面有各行各業的人,麵廠肉檔、養白鴿的人、癮君子,還有隨處可見的無牌牙醫。
作為觀眾,固然覺得這些照片更有趣、更有話題,也更能呈現出城寨的多元化。根據兩位藝術家憶述,當年朋友得知他們進入城寨拍攝,均紛紛拋出驚訝眼神,然而二人一致覺得,九龍城寨雖是三教九流之地,但身處其中並沒覺得驚險,城寨人其實相處得很和諧,只是居住環境比較差劣而已。這或許是挑選這些照片的另一用意吧,不求譁眾取寵,而是展現他們真實的一面。
況且站在畫廊的立場,其實亦無可厚非,畢竟畫廊觀眾老少咸宜,同時要顧及商業計算,自然想避免較為「敏感」的照片。試想像,一幅是招牌林立的城寨照片,另一幅是正在「打針」的癮君子,先別說畫面的美感,你會買下哪一幅掛在家中?
過去數年,Blue Lotus Gallery展出的1950及1960年代的何藩作品,以及英國攝影師Keith MacGregor在香港拍攝的1970及1980年代作品,都獲得很好迴響。不得不承認,畫廊的定位很成功,尤其近年興起一股懷舊熱潮,這些舊照片確實既不缺觀眾,也不乏市場。我相信許多香港人對九龍城寨仍念茲在茲,這個《City of Darkness》展覽雖然姍姍來遲,但遲到總比不到好,對吧?
Blue Lotus Gallery不算大畫廊,為了更好的營商環境,畫廊一再搬遷,從火炭、柴灣再搬到上環,位置方便了,空間卻愈變愈小,展出空間尚不到三百呎。難怪我踏進畫廊,創辦人Sarah Greene似乎已看穿我的疑慮,坦言空間有限,只能展示部分作品。為彌補「缺憾」,她特意搜羅有關九龍城寨的書籍與漫畫,牆上一幅巨型建築插圖,解構城寨的空間結構及城寨人的生活,稍微令展覽顯得豐富,也算是誠意搭救。
作者簡介
顯影(photogstory.com)是香港一個關注影像及攝影師故事的平台,採訪香港及國際攝影師之餘,也會從日常生活及歷史事件入手,重溫經典照片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