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孤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學習孤獨

30.04.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立體書封用 RGB
立體書封用 RGB

起初,是被書名吸引過來,《孤獨課》,好奇會否是關於孤獨的一堂課;後來,想起作者定期在《明報》撰寫專欄,談政治、音樂以外,還有在英國及台灣當研究生日子。一個年輕的讀書人,身處異地寒窗苦讀的歲月,文字準必來自一種學會如何自處的孤獨狀態。

每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記者自覺寫稿往往甚為孤獨,每次坐在案前釘住不動,整理龐雜資料,逐字逐句把報道好好寫下,除了上廁和吃飯,只能寫啊寫,如果專注力失效讓時間悄然溜走,死線當前就得憋住一口大氣趕到天昏地暗。

作者亞然(關仲然)的孤獨則是另一種狀態。例如,修讀政治系的他,在書中述及在台灣做研究時,發現自從麥當奴也可自助點餐之後,他可以一天到晚完全不用開口說一句話。研究生也比一般人感到抑鬱焦慮的機會高出六倍,曾有留美研究生考博士銜不及格,結果槍殺教授後飲彈自盡。事實上,讀研究院的第一層困難,就是孤獨,會不知所做研究是否有意義或可行;又會擔心世上會否有另一人做着相似的研究;還有每天在解答着同一問題,看着相關文獻,長時間的精雕細琢,也可以消磨意志,變得神經兮兮。

人各有志,或許幾十年前,還有讀大學、讀博士是天之驕子的神話;今天,博士畢業不代表可以輕易取得終身教席、或可以前途一片光明。亞然形容這種幻想跟「相信大賭可以變李嘉誠」沒有兩樣。他反在訴說,誠然走學術路困難,但只要每個人對自己有所要求,對生命認真的話,其實都一樣困難,無論讀博士研究,抑或上班工作都無分別。

終究孤獨也是一種人生修煉,或者不必然是負面情緒。讀書人容易孤獨,但也容易快樂。亞然只要到書店跑一趟,遇上幾本好書,回家捧讀細嚼,便會感到滿足。像李歐梵的《我的哈佛歲月》,寫他在哈佛讀研究院時聽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或像雷競璇的《窮風流》、馬家輝的《日月》和周保松的《相遇》,都寫他們念茲在茲的留學時光。

讀着讀着,亞然想到自己也走着相似的路,於是乎,此書就是他以一個孤獨的、diaspora(意指離鄉別井身在異地)的視角,記下在留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與事。

《孤獨課》
售價:港幣 $107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