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傳統節目繁多,如三月的女兒節和五月的男兒節最廣為人知,每每翻閱日本大型百貨公司的商品目錄,便會看到各類人形出售,價值甚至可高達幾十萬日圓。時至今日,每逢到了女兒節和男兒節,日本家家戶戶便會忙於在家中張羅,悉數於階台上陳列多個人偶,排列整齊,精緻悅目。楊油光(Brandon)製作人形逾十年,他認為每個人形背後,除了歷史與文化的厚度,更是一種個人的精神培養。
自江戶時期流傳至今
人形的歷史源遠流長,常見的有衣裳着和木目込人形(木目込み人形),前者在縫紉好衣服後直接套在人形支架上,後者則在已雕刻好之人形模型上拼貼布料。木目込人形起源於江戶元文年間,距今已逾二百七十年歷史,由京都上賀茂神社的高橋忠重所創,是日本傳統工藝之一。早期人形採用軟木頭雕刻做模,到了明治時期再改以桐樹木粉拌和成泥狀,手塑模型原型,所以原型又稱作桐塑人形。
Brandon從事木材經銷多年,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日本文化內涵隱含古時中國的元素,但日本人善於學習他人的優點,再糅合大和民族的思維,改良化成自己的特點,你看京都的唐朝遺風很濃厚,但又具日本民族特色。」他曾赴日本留學及工作,及至二〇〇七年才開始接觸人形,「那時我修讀日語碩士,從碩士班老師得知香港有日本老師教授人形製作,覺得人形很精美,便開始拜師。」他師承石川真睦子老師,學習上賀茂流真多呂人形。真多呂人形由初代金林真多呂正式確立,主要以浮世繪、歌舞伎物、童言,以及平安時代的繪卷為製作主題。
美輪美奐的和服織錦
當時Brandon是班上唯一一位男學員,其他學生則是居港日本女性為主。「這類叫做文化體驗班,在日本是一種文化教養,例如製作傳統手工藝。學做人形予人感覺很複雜,但其實易學難精。」後來他退休後一度親赴日本跟隨老師學製人形,感受到日本人對工藝的認真態度,絕對一絲不苟,「日本人能夠專精集中在一件事物,並且發揚光大,要求臻於至善。」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又一個人形,每個人形均以紙巾包裹覆蓋臉部,以免碰撞刮花。人形的服飾配搭精美細緻,所選布料相當講究,採用和服專用的織錦面料,當中尤以京都傳統西陣織最為著名,Brandon解釋:「例如製作平安時期的人形時,所選用的布料都要合乎時代特色,例如不同花紋質料。而且,各流派的配布都有分別,日本各縣都會有不同配布顏色,但只要牽涉到皇室,則必然採用織錦布,烘托出高貴的感覺,例如雅子皇后在登基儀式所穿的十二單禮裝,除了用料講究,也因為由十二層疊成,極考工夫。」除了皇室,歷史人物的配布亦有一定規限,至於其他民間角色造型都可以自由挑選配布,而Brandon提到自己每逢到東京旅行,也會走訪日暮里選購特色布料,是布作愛好者必到之地。
雖然人形主要記載古代,主題大多有關皇室和歷史人物,也有取材自傳統能劇、源氏物語等等作品。而Brandon則最喜歡製作浮世繪系列,「浮世繪即是民生百態,例如幾個小孩在玩耍的情境,呈現出古代平民生活,更為吸引。」他翻揭着人形的圖集,如數家珍般介紹不同人形組合。
世俗中的精神培養
由於木目込人形的技法依賴將衣裝的布料夾入人形的坑槽中,唯織錦的彈性不大,困難較高,對布必須很準確,加上貼布要注意貼平,花紋則不會因拉扯而變形。Brandon笑言不少人性急,於是攝入布料的時候容易以刀尖勾穿布面,既考工夫,也考驗耐性,「現今社會中,網絡太複雜混亂,太少人有好多時間安靜下來。但製作人形講求專注,完成後的滿足感也很大,使人愉悅平和。」
一個職人,一雙巧手,使每具人形精巧雅緻。Brandon左手握着原型,右手手執木目攝布刀,尾指輕輕輔助定位,左手拇指指尖不斷撫平布料,互相協調。「在高度商業化的社會,精神文明很重要,而且培養一個令自己寧靜下來,專注其中的興趣很重要,能夠化開俗世的事務。這種精神培養可以陶冶性情,而且這些文化故事不是鬥爭仇恨,做好一個公仔能夠帶給人美好的感覺,人自然會隨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