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策展人周佩霞(Carol)今年六四前選擇在牛棚舉行《牆2019》展覽,「牆可以是防衞還是排外的,它的物料是磚還是可穿透的?高牆還是矮牆?它身處的是什麼空間?不同的牆代表不同意識形態。」她找來十四位藝術家,針對「牆」這命題創作。作品由2019年佔中九子宣判,到2014年雨傘運動,1989年天安門事件,慢慢回撥至1919年五四運動,當中的牽連千絲萬縷,探討五四運動到六四事件再到今天百年間的歷史對話。
忽視六四 官方偏側的五四表述
展覽選址「牛棚」,也別有寓意,除了因為牛棚四周都有磚牆,與展覽主題呼應,二來「牛棚」這名字,與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文人被囚禁生活的場地同名。屬70後的Carol自嘲自己是旁人口中的大中華膠,「89年是我中五會考之時,看電視時好激動,會考兩年後就入大學,廣場上的人跟自己年齡好近。那時真的覺得兩者是命運共同體,是他們的一分子,國家打壓人的基本要求。」她有份參與聲援學生的遊行,亦到大球場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我以前是港豬,香港殖民政府當年刻意去國族化,但六四發生後,我發覺中國和香港的發展不可脫裂,後者的影響力更大到迫使我們今日要落力捍衞自己的本土價值及自主。」
今年決定舉辦展覽,將五四與六四並置,Carol多少受到前陣子中央圖書館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圖片展》激發,「五四和六四,媒體多數集中說學生運動,其實工人參與好重要,那次官方的展覽,是合乎共產黨思想的論述,講馬克思主義如何影響工人參與,再講共產黨點發展,這與我們着重科學和民主的發展,改革中國政經政策大相徑庭。」
她解釋五四是民主運動,有多重訴求及面向,初時人們想保衞自己疆土,歸納出中國積弱原因是缺乏現代性發展,故需要科學、民主救國。「1989年民運是第二次在中國那麼大規模,而且同是由學生發起,當時政府貪污、政經問題多,學生提出新五四宣言,覺得民主是救國之路,延續了五四精神。」兩件歷史事件一脈相承,然而,五四運動得到官方重視,六四相關歷史和藝術展都只能在民間展出,資源有限。「老實說,我都是透過搞展覽而努力地在看很多書。透過辦展覽填補我無知的地方和空白,一個人做好吃力、不自量力,為何這麼大的議題,會由我這樣平凡的人去處理。」
無形的牆 意識形態之別
她邀請不同年紀的藝術家參展,例如曾在雨傘運動時製作「佔中打氣機」的藝術家黃宇軒,將用投影方式,回顧世界各地民主牆的歷史片段,包括1979年北大民主牆魏京生事件、佔中期間政總的連儂牆等等。八十年代初,中英雙方討論香港前途問題時,英方官員曾建議在《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所訂的界線上,築建一道仿效德國柏林圍牆的「⾹港牆」,將⾹港劃分為南北兩邊,藝術家李俊峰以此為題材拍攝了一套偽紀念片,反思如果真的要興建這圍牆,人們的意願如何?
展覽中有些牆是有形的,有些則是無形。例如藝術家嚴瑞芳會利用一堆關於報道毛澤東之死的《人民日報》剪報,製作一首毛澤東的安魂曲。由於她在這些剪報中發現很多重複的字眼,她利用Google翻譯工具翻譯這些字眼,「現時在中國Google仍未可用,當中有道firewall(防火牆),這是意識形態的牆,《人民日報》用一言堂的方式講,也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壁壘。」Carol解釋。
Carol除了是策展人,以往經常從事攝影創作,亦是大學講師。她在中大教藝術時,發現很多內地學生都對六四毫不知情,彷彿困在圍牆內。六四前,她在課堂上播放天安門事件新聞片段,有內地學生好震驚,原來三十年前,有羣跟自己年紀相若的學生,做過一個如此大型的愛國民主運動,但他一無所知。亦有另一位大陸學生曾跟她說,爸爸以前曾在廣場上,而這學生一直不知情,「直至有次他的爸爸與一班大學朋友飲醉酒,不經意透露了,但酒醒後沒再提,看得出那種噤聲,那種歷史的消失。我不覺得所有中國人是蝗蟲,當他們的下一代來到香港時,接受另一套不同的思想。我們其實是在種一些種子,如果多些人可以種多些良心的種子,歷史可能改變,即使不是我有生之年見到。」
《牆2019》展覽
日期:6月1至13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
詳情:http://bit.ly/2WjZ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