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教育】受反送中啟發 中學生演繹沒有大人的世界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在劇場 學習觀照自己

【戲劇教育】受反送中啟發 中學生演繹沒有大人的世界

26.07.2019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左起)《作為隱喻和意象的世界》的編劇甄拔濤,演員海妮、Ariel、Daniel,以及導演胡智健。

劇場亮起紅燈,四十名演員拿着雨傘,向觀眾吶喊,卻無聲。他們面容扭曲,但全場一聲不響。這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中五級表演藝術科年度劇作《作為隱喻和意象的世界》序幕。劇本由甄拔濤編寫,講述世界上所有二十歲以上的大人,突然完全消失,剩下一羣茫無頭緒的年輕人,硬着頭皮面對。

看過演出的觀眾形容甄拔濤寫了一齣預言劇。整個6月,香港人經歷了一場沒有「大台」的社運,運動更由年輕人主導。「6.12的佔領,不就是大人幾乎缺席?」編劇在首演夜後,在Facebook寫了這一句。在他眼中,台上每位演員,都經歷過沒有大人的抗爭。

(左起)《作為隱喻和意象的世界》的編劇甄拔濤,演員海妮、Ariel、Daniel,以及導演胡智健。
(左起)《作為隱喻和意象的世界》的編劇甄拔濤,演員海妮、Ariel、Daniel,以及導演胡智健。

融合虛實 學生飾演自己

故事主題奇幻,情節卻非常簡單。編劇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再安排難題給他們,例如有人被困在電梯,沒有消防員,可以怎麼辦?難關不易過,沒有大人的世界,年輕人該怎樣解難?虛與實在劇中交錯。

曾是中學老師的甄拔濤第一次為兆基學生撰寫劇本。落筆前,他特意請導演安排戲劇工作坊。有一次,甄拔濤叫同學寫詩,其中一位觸及學童自殺議題,有兩句特別觸動他:「他們是三個向天空飛翔的孩子,有幾個狠狠地摔了在地上。」於是甄拔濤決定摘錄一些放入劇本內,讓寫的同學,在台上演繹一次,「所以劇作角色名字都用同學的真名。」

一場運動 改變演繹方式

雖然情節很生活化,但參演同學之一的海妮,最初其實想像不到沒有大人的世界是怎樣:「6月前,一直不明白編劇想表達什麼,雖然導演講過出場前一刻,演員要知道自己的動機,但我真的不甚明白。」導演胡智健很怕同學只演到故事情節,而代入不到劇本背後表達的情感。「失去大人,其實是失去了關係、支持與安全感。」

轉捩點在6月的「反送中」運動。6.9、6.12、6.16 三場示威運動剛好在學校考試期間,排練暫停,但同學依然走上街頭,見證香港人用血與汗爭取自由。「作為老師,我有想過取消演出。當時不知道事態發展如何,如果同學希望辭演抗爭,我們會尊重。」胡智健詢問了同學意見,大家決定6月21日維持演出。「幸好我們不是做喜鬧劇,不然的話,真的繼續不了。」

劇作第一幕,演員撐着傘,對住觀眾無聲地咆哮。導演胡智健安排這一場戲時,沒刻意放太多政治隱喻,只是剛好演出在抗爭時期,令觀眾有多一層詮釋。
劇作第一幕,演員撐着傘,對住觀眾無聲地咆哮。導演胡智健安排這一場戲時,沒刻意放太多政治隱喻,只是剛好演出在抗爭時期,令觀眾有多一層詮釋。

二百萬人遊行後的一天,同學們帶着倦容綵排,但對劇本的理解深入不少。Ariel是演員之一,她的角色是樂天女孩,最初她覺得角色很古怪,明明世道崩壞,為何還笑得出?「參與示威後才明白,即使發生不好的事,也可積極面對。記得朋友說過,即使不能助世界變好,但至少讓它慢一點變壞,所以角色的樂觀不是單純的嘻嘻哈哈。」

同學遊行後回到排演室,另一位演員Daniel感受到氣氛變得不一樣,也慶幸這段時間,能演這齣劇。「我是個很消極厭世的人,但可能是藝術的力量,提醒自己世上還有美好的事。那一星期排練,感受到大家的凝聚力。其實身邊一直有人,可以嘗試相信他們,相信羣眾。」

戲中有一幕是全體演員送別即將消失的同伴。演員之一的海妮認為,大家互相安慰、擁抱大家的時候,是一體的。
戲中有一幕是全體演員送別即將消失的同伴。演員之一的海妮認為,大家互相安慰、擁抱大家的時候,是一體的。

劇場轉化生活經驗

劇中有一幕,講述所有演員要送別一位即將二十歲、隨時消失的同伴。面對無可逃避的悲劇,一眾演員看着前方,有人痛哭、有人安慰對方、有人平靜笑着。導演胡智健排練時,已覺得感動。「經歷了那場社運後,同學在台上互相安慰的動作很自然,他們真的感受到身邊有人同行,還是有希望。」

直接參與示威以外,藝術是另一種回應社運的方法。胡智健認為所有師生,本來從沒想過這套劇的威力。「劇場不是給青年發聲的平台。如果只需發聲,他們不用劇場。劇場的力量,是讓同學利用生活經驗及感受,把劇本演繹好。」

 

《作為隱喻和意象的世界》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中五級表演藝術科年度劇作,講述沒有大人的世界青年如何解難。由甄拔濤編劇、胡智健及陳秄沁擔任導演。

編輯推薦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在劇場 學習觀照自己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