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音樂之城
萊比錫這城巿,就在柏林的旁邊。雖然它在繪畫上有培養出萊比錫學派,近年亦是德國除柏林外一個重要的藝術城市,但它最為著名的,仍是它的音樂。巴哈、孟德爾頌、舒曼都曾在此城定居,而華格納也是在這裏出生。而至今,這裏仍是德國古典音樂,尤其是德語歌劇的重鎮之一。
意大利歌劇一般被認為起源於1598年,而到了1627年,德國作曲家Heinrich Schütz就為首部意大利歌劇《Dafne》的德譯唱本(Libretto)重新譜上音樂,可見當時的德國有多快接受了歌劇這種類型的演出。在二戰後歷經重建,仍保留了孟德爾頌、舒曼的故居,還有巴哈博物館、聖托馬斯教堂、羅馬及後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尼古拉教堂、奧古斯特廣場等特色建築,而著名的萊比錫音樂學院,亦讓此城市充滿音樂氣氛。
萊比錫鐵三角
而在眾多音樂家的比較下,華格納在萊比錫的關係比較特別,他在這城市出生,但不久後就因母親改婚而搬往德勒斯頓(Dresden),十二歲才又搬回萊比錫。而在萊比錫著名的Gewandhaus,華格納聽到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從而正式開展了他的作曲家之路。
回到萊比錫後,華格納轉學到聖尼古拉斯教堂旁的附設學校,在那裏認識了Guido Theodor Apel。Apel位屬社會上流,他將華格納引薦給當時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的指揮孟德爾頌,讓年僅二十歲的華格納,其作品就有機會公開演出。
「華格納在萊比錫出生並接受教育,即使他成名後沒有留在這裏,但這城市對他來說仍是重要的。」萊比錫歌劇院現任總監Ulf Schirmer教授這樣說。在萊比錫市政府的支持下,萊比錫歌劇院、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及萊比錫歌劇院合唱團成為了萊比錫的古典音樂鐵三角,三個組織會因應不同的計劃合作,而這城市近年就希望華格納成為這城市的代表音樂家之一。
反猶議題
在這層面上,可以看到萊比錫以至德意志民族近代的精神面貌。作為歐洲音樂之都之一,如巴哈、舒曼、孟德爾頌等音樂家,一直都是這城市引以自豪的音樂家。但華格納卻有點特殊,他音樂中的反猶太傾向,一直引起爭論,文化學者Edward W. Said就曾說,「他有些音樂聽來浮誇,太『日耳曼風』(雖然是誤用形容詞),由於他是只寫歌劇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總是以大壓人,而且深切關切的無非日耳曼的過去、神話、傳統和成就,又因為他以不厭其煩、蕪詞冗長、口氣托大的文章推廣他那些關於劣等種族、崇高(日耳曼)英雄的可疑觀念,華格納很難令人接受,更別說喜歡或敬佩。」
但同時,Said卻又強調,「在劇場、在音樂上,他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天才。他為整個歌劇觀念帶來革命;他完全轉化調性系統;他寫出十部偉大的傑作,十部至今名列西方音樂偉大高峰的歌劇。他給我們的挑戰,不只對以色列猶太人,也對我們的挑戰是,如何佩服並演出他的音樂,同時將那音樂從他可厭的文章以及納粹對他的利用分開來。」
華格納的音樂沒有直接的反猶內容,但由於太過強調民族主義,以及被希特拉所喜歡,華格納的音樂甚至不明文地被以色列禁演。萊比錫這城市,在二戰時遭轟炸,及後又成為了東德主要城市之一,其音樂背景讓這城市可享有東德統治期間,少數興建有新管風琴的音樂廳(第二代的Gewandhaus在二戰時被炸毀,第三代則是東德時代興建),但歷經了兩德統一,德國不斷爭取世界各國的信任,華格納的音樂就成了某程度禁忌,直到近年,華格納才慢慢公開成為這城市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土化國際樂團
從巴哈最純粹的平均律,到華格納情緒強烈的歌劇,萊比錫這城市,在音樂上有着沉厚的底蘊。「我們的合唱團現在有七十二個成員,當中有17%是萊比錫人。」萊比錫歌劇院合唱團的合唱指導Thomas Eitler-de Lint說,「這對一個國際級的合唱團來說,是很罕有的事。因為我們的招募是公開的,一般來面試的人會來自世界各地。」
萊比錫歌劇院的男低音Sebastian Pilgrim就認為,「東德的男生,其實有合唱團教育的傳統,這讓萊比錫這東德城市,有辦法孕育出許多男聲歌唱家。」
現在的萊比錫,其實正嘗試與過去的音樂傳統建立更完整的連結。你在街道上可以看到銀色流線型的記號,那就代表該處是某個音樂歷史時刻的現場,在這條萊比錫樂韻之路上,我們可以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裏,而如果你喜歡華格納的歌劇,在這裏你也可以找到他的某種精神氣韻,在一個古典的德國城市中,帶有一種意志帶來的張力。
歌劇選段欣賞──萊比錫歌劇院合唱團受香港藝術節邀請,全體七十多名成員在3月將來港演出,《歌劇合唱盛會》將會獻唱多齣歌劇的合唱段落。
日期:3月3日晚上8時15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票價:$180至$500
查詢:2724 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