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場域特定藝術 如何持續與本土串聯?

以藝術作為導向推動觀光旅遊、振興經濟的做法相當普遍,然而,如何真正做到與地方產生串聯,而非抽空地域脈絡展出藝術品?二十世紀以來,藝術雙年展或三年展熱潮陸續於世界各地盛行,類似的策展概念或相同藝術家作品被複製展出於不同城市。要從中突圍或彰顯獨特性,場域特定(site-specific) 藝術扮演重要角色,即由策展方委託藝術家現地製作,藉藝術重新發現地方歷史和文化價值,是面對全球化脈絡、國際藝術展潮流的方法之一。

戰後日本經濟高度成長,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過度集中首都圈,導致農村地方少子高齡化問題愈趨嚴峻。擁有國際藝術展規模的大地藝術祭之誕生契機,正正起源於一九九四年新潟縣知事平山征夫提出的廣地域振興政策「新新潟里創計劃」,並在一九九六年制定「越後妻有藝術項鍊發展計劃」。它重視以越後妻有的里山生活,借用藝術進駐、串聯地方居民,提升文化認同,並吸引外來訪者交流,試圖對抗農村人口稀疏及老齡化問題,振興地域。

大地藝術祭策展人及總監北川富朗多年來擔負重任。他出生於新潟縣,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從籌備階段至今,一直持續參與藝術祭。他見證過首屆大地藝術祭因居民反對而延期,導賞巴士空無一人的起步階段,直到大地藝術祭逐漸為人認識,成為國際知名文化活動,並孕育多個地方藝術祭的誕生。

大地藝術祭策展人北川富朗接受本刊電郵訪問,分享種種策展理念。(攝影:Mao Yamamoto)

北川富朗強調大地藝術祭「人融入自然」的理念,認為人們來到大地藝術祭,可以觸摸在大自然中的作品,開放五感來體驗,亦透過作品了解到山間農村聚落的不同特色。他說:「隨着社會不斷現代化,重新定義了地域性的魅力,傳遞並提供了新的價值。」

讓我們順着文化脈絡,從策展與創作者的角度了解作品與越後妻有地域的關係,並審視藝術祭在當地產生的各種人脈連結,嘗試梳理這一場持續近四分一世紀的藝術振興地方實踐。

位於日本三大溪谷之一清津峽谷的Tunnel of Light是大地藝術祭其中一項著名地標作品,隧道全長750米,結合山谷歷史和自然美學。

在田間設置印尼農民用來驅雀的風車鈴響,清脆悅耳。

幾米的「Kiss & Goodbye (土市)」以JR飯山線為背景,細緻描畫各種鄉土風景,創作奇幻童趣的繪本。

針對十日町東部的廢校為主,吉野央子帶領京都精華大學的志工於二○○九年起創作枯木又分校計劃,在校舍展示不同藝術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