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最重要的香港出版,應數一套五冊、重三點七公斤的《保育黃霑》。這套厚重書籍,講述香港著名文化人黃霑的身世和創作故事,從中能讀到他對流行音樂的心得,亦可窺見昔日本土文化面貌。成就《保育黃霑》的,是流行文化社會學家吳俊雄。黃霑二○○四年病逝後,吳俊雄與「黃霑書房」團隊同事,一直整理研究黃霑生前遺物。耕耘十六年,就成果出版專書,吳俊雄期望,此書能夠「拉闊香港」,「所謂拉闊香港,形象化說,就是加厚香港故事這本書,令它多了頁數、多了細節,甚或改寫部分篇章的轉折。」
黃霑旁聽吳俊雄課堂
上世紀七十年代,少年吳俊雄在電視上看到黃霑,雖知他作曲作詞,文采非凡,但以為他為人輕狂不文,故此不特別喜歡黃霑。九十年代,吳俊雄成為學者,有緣與黃霑相識相交,卻發現他的另一面。
吳俊雄初見黃霑真人,是在九一年一個文化研討會,會上黃霑主講香港流行音樂的源流變化。那次經歷,啟發黃霑九七年到港大攻讀博士,研究香港流行音樂興衰。其時博士生黃霑拜訪老師吳俊雄,表示有意旁聽課堂。
誰知黃霑真的從不缺席,甚或在課後主動向吳俊雄請教交流。「發覺他比我想像更要斯文,原本估計他會粗豪些。一個人尊師重道會是怎樣呢?竟在這個人身上找到。」兩人往後數年不時會面,黃霑一直恭敬尊待吳俊雄,讓吳俊雄感受到黃霑溫暖近人的一面。
整理遺物修復紙本
黃霑離世後,吳俊雄和同事獲邀到黃霑書房點存遺物,待了兩三個鐘,找出逾千份歌詞手稿、劇本、創作紀錄。「有一堆寶物,而這些寶物需要保育。」吳俊雄回憶,那時「保育」正值城中熱話,順理成章,「如果天星皇后值得保育,這些東西也值得保育,都是講一些非常重要的香港戰後歷史痕迹。」
但保育計劃艱巨,將所有紙本修復保存,搜集黃霑歷年專欄文章,反覆研讀再加以分類整理,總共花了十多年,到近月終輯錄精選文章,編撰成書,「最後選取的標準只得兩個:一是極好睇,二是極重要。」書籍拼湊出黃霑在香港的歷程,也呈現了一代流行文化工匠對音樂及創作的回顧反思。
自言是「世界上最熟讀黃霑的人」,吳俊雄會以「交界」形容黃霑一生。黃霑在人前可以不文狂放,但也能斯文溫暖。他是港式創作表表者,靈活快手,能人所不能,廿五分鐘寫就《上海灘》;但也與「日式匠人」不謀而合,專注提升技藝,更新音樂形式,精益求精。「霑叔做得最好時,轉數快,又有能耐,肯將事情磨細做好。在香港流行文化黃金年代,有一部分作品結合港式和匠人這兩種最好的品質。」
黃霑奠定了香港流行文化面貌,讓那個已逝去的黃金年代多姿多采,如今他不再流行,但其貢獻,值得記住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