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文(Human)熱愛自然,喜愛賞樹惜花,而且畫寫兼優,曾出版多本自然生態圖文冊及小說《隱山之人In situ》,她認為自然書寫既是記錄,也可以是創作。「例如《尋花》和《尋牠》是紀錄,記下我遇見不同物種的過程,連結其特質、歷史,透過寫作又能重新認識動植物。創作則容許有虛構的空間,藉故事把議題說得更深入有趣。」
眼見為實 細心求證
當肺炎疫情愈趨嚴重之時,不少人選擇禁足隔離,但長居家中不免感覺鬱悶,渴望到郊外一遊。當日Human甫走進山頂盧吉道步行徑,便急不及待除下口罩,呼吸一口清新空氣。說她是生態人肉字典絕不誇張,她在盧吉道入口見到圍牆上的薜荔,已經忍不住停下腳步解說一番。中文系畢業的她,更由薜荔的特性,說到屈原的《楚辭》,「屈原《九歌》中描寫山鬼的形態是『被薜荔兮帶女蘿』,所以當認識到薜荔,形象便更具體,好像和屈原接通了,哈哈。」
Human從前就喜歡種花養魚,也愛行山,「以前可能都是打卡看風景,後來開始留意不同品種,行一段山路便看得更多,尤其感官體驗,例如植物,除了觀賞,也可以觸摸,聞聞氣味。」她走路步伐緩慢,一邊說一邊細看沿路的植物,如數家珍,說着繪圖蟲如何使樹葉的紋理變異,剛好在草叢間遇到一隻長尾縫葉鶯,她便解釋牠會用嘴縫起樹葉做巢,因而得名;接着又見到松鼠在樹上爬,她停下來介紹此為赤腹松鼠,更形容牠十分貪玩,不時剝樹皮。
《尋花》、《尋牠》系列圖文並茂,介紹本地常見動植物,Human表示自己堅持每一個書寫物種,都是曾經親眼見過的。她會和一些朋友一起上山尋找不同物種,恍如尋寶,「在香港郊野裏,每次行山都有不同收穫,我都想藉寫作呈現一種有趣的尋寶感。」為了尋訪動植物,她攀山又涉水,更激動地憶述:「我們會行溪澗,留意水邊的植物,但試過行大東山藏龍石澗時跣腳,差點失足跌死!又試過在八仙嶺差點被雷劈,超危險!」每次登山她都會帶相機,除了拍攝記錄,更方便以放大功能來取代望遠鏡,察看較高位的地方。至於野生動物,則只能隨機遇見,尤其香港有很多動物都是夜間活動,故此較難尋見。
除了上山,她也會閱讀相關書籍,甚至學術論文,她提到,尤其同科同屬的植物必須小心查證,以免混淆。「我會先拍照,回家後按照照片畫畫。因為用文字很難描述形態,例如寫這塊葉呈菱形,葉基偏斜等等,讀者未必完全明白,所以輔以圖片更好。」
原生品種之重要
本地有超過二千一百種植物,種類繁多。Human談到原生植物的重要,指巿面常見的種子都是外來品種,因此特別想發掘一下香港的原生品種。她隨便指着面前的斜坡,說道:「像這裏已經有很多品種,如蕨類、灌木、苔蘚,再上面又有喬木,好豐富。而且整個自然分佈也很有趣,不似一盆盆植物,能夠觀察整個生境,很吸引。」她強調生境的重要,並希望介紹記錄歷史久遠的原生植物,讓更多香港人可以知道。談到困難之處,她坦言:「最想寫一些以香港命名的植物,例如香港木蘭,香港杜鵑,但數量很少,最難就是找不到,會很沮喪。」
她的小說《隱山之人In situ》講述到物種消失的命題,主題是人如何在大自然生活。「小說有虛構的空間,也可以融入一些過往資料記載的本地已消失物種。其實近年行山就會發覺人類對動植物帶來什麼影響,例如蘭花是受保護品種,但也會被人挖走。」她提到有個潛規則,就是每發掘罕見品種時,都不會公開其地點,以免被人挖掘或破壞。
保護自然生態
早前Human到荔枝窩梅子林創作壁畫,每次住上幾晚,地區網絡信號欠佳,她笑言自己也過着「隱山之人」的生活。不過,她認為鄉村活化能把荒地變農地,水稻可以引來雀鳥,地方的多樣性更豐富,「最喜歡大自然的多樣性,琳瑯滿目,帶來許多驚喜,而且動植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很息息相關。」
她坦言希望透過書寫,提出自然生態面臨的問題,例如野採、環境污染,也想讓讀者認識不同動植物,「就像朋友一樣,加以保護這些大自然動植物。」訪問結束後,她繼續沿夏力道走,細看山上景緻,發掘更多大自然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