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原是為了廣泛傳播資訊知識,雖然網絡已逐漸成為另一個重要傳播途徑,仍有不少人追求紙本美學和印刷工藝。大館BOOKED: 2021藝術書籍Pop-Ups今日開幕,集合逾八十個本地及海外藝術家或出版社,有各式各樣的獨立小誌、攝影書、印刷品及藝術書籍,讀者可以把書籍捧在手上,感受不同紙質、印刷技術、色澤、裝幀,也和藝術家即場交流,了解每本藝術書的創作意念。
讓藝術書本身來說故事
本地獨立書店兼出版社MOSSES的李梓榮說,每次pop-ups或參加art book fair,都有不同的展出擺檔,而且選書的方向設計也有所改變,「以前對書的印象很死板,是有知識內容的書,但近幾年大家都渴求不同設計排版。」胡卓斌以《After Opportunity 機遇之後》為例,採用「紙上展覽」的概念,合共推出七本不同主題和印刷形式的攝影集,同時藉本地社會的「機遇」討論和數據整理,探討機會、成本及希望,又例如透過印刷排版的設計,巧妙呈現一組組對立的表達,反映社會不同思想和脈絡。此外,最近同樣由MOSSES出版的還有李繼忠《無法憶起 我怎樣到達這裏》,設計成一疊疊歷史檔案,講述一段二戰歷史,透過杜撰人物、對白,挑戰歷史書寫,胡卓斌指:「其實我們近年較多社會議題相關的出版,也發現大家對社會的關注愈來愈多。」
關於藝術書和歷史書寫的討論,其中,藝術家嚴瑞芳則在現場展示她的手造書《看管時間的人》系列,作品由追尋父親的保安工作為源起,以一年為單位製作一本攝影集,展開為期二十九年的街頭影像記錄,透過手工拼貼,是時間空間變化的紀錄,同時也是一場傳播的藝術思考——歷史或紀錄可以編輯修改嗎?
印刷作為一種文化輸出
是次pop-ups以本地參與單位為主,如Charlene Man、柳廣成、otherzine、吳世傑、Ink’chacha、尼間麵包店等等。場內有不同獨立製作小誌,有可愛的青瓜英文字,也有懶洋洋的卡通人物,有趣輕鬆。hato store則帶來最新出版的歐陽昌作品集,講述真體字的創作故事,林植森表示,從倫敦的出版社把書引進香港時,也希望能把本地文化輸出,例如繁體字型的美學設計,「zine的形式沒有太多限制,也是因為喜歡和熱情才會製作zine。」他提到,zine的製作也適合表達次文化,「書可以是工具,是表達形式,最主要是我們都想做喜歡的題目。」
BOOKED: 項目總監何思衍表示,不一定完全是藝術書籍,亦不只有zine,還有文學書類,方向都是關注藝術和出版範疇。「書籍因為郵遞也可以是遠距離交流,他們的交流可能是曾經見面,也有些會想到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互相相似的風格。其實不只是賣書,我想是找到新的觀眾,或是保持這種交流。」他形容,這種交流有別於網購買書,一來藝術書更講求質感,二來是希望參與單位對印刷自有見解,能夠和讀者分享,是很寶貴的機會。
BOOKED: 2021藝術書籍Pop-Ups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大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