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2021】李照興解讀:誰的Nomadland?最佳導演趙婷的中國無依美國浪跡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奧斯卡2021】李照興解讀:誰的Nomadland?最佳導演趙婷的中國無依美國浪跡

27.04.2021
李照興
法新社、網絡圖片
zhao_00

嘗試突圍的傳播智慧每帶創意,不過難掩當中的荒謬與悲哀。拿了今年奧斯卡最重要獎項,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的趙婷,由於之前她有被部分人評為辱華的言論,以及現今國籍身份一直存疑的關係,雖在外標簽為Chinese Director,且在中國出生,但觀乎結果公佈當天中國內地媒體對此的冷待甚至列為敏感,卻反而顯得中國才是她的「無依之地」。

Nomadland,中港台分別譯為「無依之地」、「浪跡天地」和「游牧人生」(以英文Nomad的原解,游牧或浪跡都較具原神髓,中國內地的譯名則較強調了一種悲情負面感)。在得獎的中國時間早上,中國社交圈及媒體一改過往爭分奪秒的搶先報道,主流媒體固然早收到指示不作响應,個人化的自媒體若想提及,只能通過種種創意手段去繞過審查。當中包括把此片在中國內地的譯名《無依之地》改成《有靠之天》、「無1之地」或「WYZD」,又把趙婷改為「那個女孩」、ZT或趙TING。

當然,壓倒性的禁制並沒能禁絕爭議,圍繞趙婷是否足夠愛國,又有沒有辱華,以至最基本的她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的問題還在持續。這種顯得空有激情的立場之爭沒有結論,但它說明的另一現象更成問題:言論管控機器全力發功,決定了什麼名字可出現、不出現、出多少、褒或貶,民間企業開發並成功進駐每個國民生活當中的網絡技術相關資訊,被更大幅度的接收規管(與正在密鑼收編的消費數據爭奪戰一樣)。簡單一個名字皆可隨時消失,管控力量無遠弗屆,沒有約束的傾向。這真的是進步社會想要的未來?正常對公開資訊有要求的傳播者及普通人,也得花費那麼多力氣去拐過封鎖,這又算正常嗎?

比起再多的中國輿情,趙婷的獲獎致辭表現了普世價值等淺白大道理的大體,不忘流露文化根源的本色。需要的,應是更多觀眾靜靜看她的故事,而非回答那些作為「女性」「亞裔」「中國人」的立場提問。

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公佈的早上,如果在中國內地,搜「奧斯卡」「趙婷」「無依之地」這些關鍵詞,都不會顯示最新出爐結果。

搜百度的話,頭版有一個大紅畫面的本屆奧斯卡最新得獎名單,但點進去卻沒有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幾項。不知道日後的人見到這名單,會有什麼想法,這一屆沒有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了?

在微信的環境,這話題一般通過審查較少的朋友圈發帖(以圖文方式發佈減低被查可能,但後來連截屏和視頻等都有機會打不開了),又或者在自媒體運作的公眾號中,則通過「創意修改」去繞道而行,規則即為在內容中不出現這組敏感詞(最基本的智能審查是封鎖關鍵詞)。於是有了「有靠之天」、趙TING、那個女孩等的創意表述。這遊戲看似展現創意,實則充滿悲哀。

就算視頻及致謝辭被保存並流傳開來,有關演辭的中文精髓,那句以中文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還是引來更開放的解讀。這當然包括了這句話是否一種趙婷對那些抨擊的「高級黑」的回應,因不太方便的真相是,此流傳甚廣的古文,還有以下兩句「性相近,習相遠」——且自行解讀。

《三字經》以至華人導演獲獎,可視為這個時代,官方常談論並努力爭奪的中國文化輸出嗎?可在文化自信這層面上,還未深入討論,以這種審查及封閉的表現,已輸一仗。又或者,在更大的輿論製造範圍中,這「輸出」已然是種「進化」,再不是謊言或真理的對立,而是知識體系的重塑,在這套語言中,趙婷並非對錯,而是她根本不存在。

由是,可能進入了新時代的對Chinese這字的爭奪。過往,起碼在中國本土以外的世界範圍內,Chinese有它多意思的解讀空間,可以指中文、華人、華裔、國籍上的中國人(中國處境則收窄為都屬於中國的,這常常包括對杰出華裔美國人的相認,視他們為華人之光)。但到了今天新國際形勢下,Chinese的定義被重新分配,新的邏輯變成「一,你就是中國的;二,你就是別的」。趙婷和類似她那更新世代的在海外發展的華人(不論是否入籍外國),得選擇其一,是不再享有過往的曖昧性。

可曖昧性、跨越、流動、邊緣,不是啟發趙婷的許多創作溫床?

看趙婷,要把三部作品集齊來看。《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 2015) 、《The Rider》( 2017) 和《Nomadland》 (2020) ,先不論不是以美國故事作背景的更早期中文短片《女兒》(2010)。

三部美國片的整全性,除了題材的貫徹,還有對冷門偏圍美式人物的關注,大大冲淡了她華人的身份,使她顯得地道美國——雖然那也是個非主流美國。這是在美華人略顯艱難的一步,當政治正確運動在90年代打響旗號,不少在美學生及華人創作人,紛紛創作身份相關作品,其時不叫左膠,但顯然同類討論及創作受極大鼓勵。那時,更多是ABC(American-born Chinese 美國出生華人)的平權風氣,到今天,隨大量長大後才去美國的華人的數量上升,一股新的力量,即CBA(Chinese-born American 中國出生在美發展的華人,部分也是入籍人士)進入視野。CBA 和ABC 成長處境經歷不一,該如何選擇及創作,變成了新的議題。是繼續講華人離散的故事?還是講百分百美國故事?(這說法當然也有爭議,因再推下去,華人離散故事也是美國故事一部分)。於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反而才是焦點:那都是創作人自己的選擇。無必要因為是華人華裔就必須拍這個不拍那個。正如圍繞趙婷,不該發生的現狀正是,談論她個人的爭議,遠遠比討論作品為多。是時候返到電影。

《浪跡天地》拍得工整,不是驚為天人,但情懷恰好,感染力強,也無需爭論由它去拿最佳影片是否合理(有更多不合理的出現過吧)

一脈相承關注美國低下層或邊緣族生活,之前有美國原著民,西部沒落牛仔騎士,今次是各式因不同原因以車作居,有時圍爐取暖,有時獨自上路的車居族。態度上,當刻劃了美國工業就業轉型的艱辛,但也輕描淡寫。另方面,記錄大批真實車居族的言談故事,娓娓道來,也不浪漫化,亦非奇情。影像上是回到空空大地的開闊,公路電影的天地闖蕩,夕陽下長長的平原身影,曲折彎道中破車緩緩駛遠。西部曠野的詩意,配合同樣出色的配樂,表現實在是相當融進美國,而且是採用另一個平等直視的角度及藝術取向來對待此題材。

值得留意的是一些中國觀眾反應,此片雖還未引進中國內地公映,但話題片的網絡資訊其實慣常可被找到。主流國情還是不能理解美國文化中的車居浪族文化,以及對「人需有房子」這回事,還是抱極大的認可。

片中女主角那重要的點題話:「我只是沒有房子,不是沒有家」,在中國顯然沒能找到認同。

回到趙婷。她的中國身份或者一開始就是一個爭奪戰場。最早是亞裔人在美國的發展及選題,是否可超越自身的族裔身份?電影公司後來主動找她去拍這浪跡故事,是否也「得力」她這身份?其至之後準備好的MARVEL超級英雄製作,是否與身份有關?

際此中美關係大轉折,身在其中的個人卻顯得力不從心,不隨己意。但看來,這不應對趙婷引來太大壓力,她既然可以近乎忘記過去,徹底投身去拍一些那麼美國的故事,她的信念該是老好的那句: 「好好拍電影」,其他不用多講,任由人去說。

作者簡介

李照興。媒體人、作家。流行文化平台「B鏡」主理人。合編有《王家衛的映畫世界》,作品有《潮爆中國》等。

李照興
法新社、網絡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