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瑞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奧班斯基 (Krzysztof Urbański) 與香港知名鋼琴家王致仁 (Chiyan Wong) 將同台獻藝,在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的舞台上擦出耀眼火花。在《奧班斯基與王致仁》音樂會中,他們將會聯同港樂演繹多首現代經典樂曲,包括基拉爾的《Orawa》、布梭尼的《印第安幻想曲》和德伏扎克的「自新世界」交響曲, 於彈指之間流露出他們的獨有魅力。
二人同台碰撞新火花
這次音樂會由基拉爾的《Orawa》揭開序幕,一首啟發自波蘭與斯洛伐克邊境壯麗山區的交響詩。在音樂會的上半場,王致仁將傾情演繹布梭尼迷人的《印第安幻想曲》,帶領觀眾探索印第安土著獨有的旋律和節奏。其後,奧班斯基並會帶來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帶領樂迷感受不朽經典。
奧班斯基曾與世界各地知名樂團合作,如倫敦交響樂團、愛樂樂團、蘇黎世愛樂等。他在 2022/23 樂季首次踏上港樂舞台,他在本年度與柏林國家管弦樂團的首演,以及與慕尼黑愛樂的兩個項目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奧班斯基亦將再次和維也納交響樂團、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西德廣播交響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東京交響樂團、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等合作,帶來更多音樂經典。
奧班斯基與王致仁的遇上,更將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王致仁是世界各地音樂節的表演常客,演出作品涵蓋早期巴洛克到21世紀曲目,獨樹一幟的演奏具藝術視野與膽識,吸引眾多樂迷。他最近首次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演出,又於布達佩斯的李斯特學院為阿德斯的鋼琴協奏曲作匈牙利首演。其演出更成為音樂會電影《樂聚!》的焦點,記錄其深邃絕美的鋼琴獨奏會。
畫出來的音樂神話
王致仁演奏的鋼琴協奏曲《印地安幻想曲》採用了八首印地安傳統歌曲,靈感來自布梭尼的年輕學生Natalie Curtis寫的一本巨著《The Indians’ Book》。Curtis原本學習鋼琴演奏,曾師從多位知名鋼琴家,後來她迷上了美洲原居民的音樂,搖身一變成為民族音樂學家。她特意到印地安人的聚居地,和他們一起生活數年,收集印地安歌謠。印地安歌曲無論節奏和風格都甚具特色,要如何令它們天衣無縫地融入作品?布梭尼最初也覺得駕馭這些古老歌謠真是太難了,不過最後他都排除萬難,在1914年完成作品。
王致仁形容這首作品「充滿神話色彩,而且神秘又神奇」。博士論文研究布梭尼的他,記得小時候做過的一份專題研習功課:他用一本小筆記簿,記下印地安原居民的衣飾、食物和口耳相傳故事。他認為印地安文化重視傳統療愈,他們無論耕種、教導孩子或做家務時,彷彿都能感應祖先和其他神靈的存在。和布梭尼一樣喜歡繪畫的王致仁,說他練習這首作品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試着畫出從音樂聽出什麼。「對我來說,《印地安幻想曲》是帶着立體主義畫風的一場沙塵暴;第二樂章的印地安歌曲〈藍鳥之歌〉,則是用直線勾勒出的印地安智慧老人。」
德伏扎克心中的「美國精神」
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也是音樂會的重頭戲之一,客席指揮奧班斯基將獻上這首魅力非凡的交響曲。
1982年,適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暨歐洲人踏足美洲四百周年紀念,德伏扎克帶着家人來到美國,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作短期教學,沒想到這竟是其人生轉捩點。德伏扎克抵美後三個月開始寫作第九交響曲,從歷史悠久的歐洲來到北美新世界,德伏扎克被這裡特有的黑人靈歌和印地安原住民的民謠深深吸引,感受到一種「美國精神」,並在新作中採用新的「美國音樂」。
德伏扎克曾說:「把各國民謠的精神反映於樂曲中,是作曲家的義務」。第九交響曲又名「自新世界」,德伏扎克自言標題的意思是「來自美國的印象和問候」。他把美國的清新氣息寫進第九號交響曲,在第一樂章出現的圓號強勁主題旋律,其後在各樂章反覆再現,令人如像置身一望無際的北美大平原。在第二樂章〈廣板〉,英國管吹奏的迷人旋律滿載着遊子思鄉之情,這既是作曲家在思鄉,也可視為黑奴後代在想念故土。
德伏扎克將他所有的情感全心傾注在這首旋律優美的交響曲當中,於1893年首演時大受歡迎,至今更成為不少樂迷心中的不朽經典。
《奧班斯基與王致仁》音樂會
日期:4月28日及29日晚上8時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票價:$420, $320, $220
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