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師維利.羅尼 黑白照留住上世紀巴黎平民的浪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法國五月

紀實攝影師維利.羅尼 黑白照留住上世紀巴黎平民的浪漫 

03.04.2019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直言自己機不離身,即使去買麵包也是,故此才有這幅代表作誕生。《The little Parisien》,維利.羅尼,1952年。(法國五月提供)
相信共產主義的維利·羅尼很關心工人階級,在雅維爾雪鐵龍大罷工時,他拍下工人代表羅斯·紮赫納。《Shop steward Rose Zehner, during a strike at Citroën-Javel》,維利.羅尼,1938年。
他亦經常聚焦貧苦百姓的生活,但這些生活不只是悲慘,也流露了積極樂觀的精神。《Kids from Belleville beneath the staircase on Rue Vilin》,維利.羅尼,1959年。
在平常的街頭,他看見黑白色的浪漫。《In front of Maison Mestre》,維利.羅尼,1947年。

十年前,巴黎國寶級攝影師維利.羅尼(Willy Ronis)辭世,終年九十九歲,他的黑白相片勾勒大半世紀前,巴黎基層人物的生活形態,中產家庭出身的他經歷過家道中落,放棄當音樂家的夢想,執起父親留給他的相機,當上新聞攝影師。他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時刻,無論是邊遙望艾菲爾鐵塔邊耳語的情人、街頭上汗流浹背共舞的年輕男女,還是巴黎東部Belleville和Ménilmontant貧民區笑得開朗的孩子們,那些光與影都美麗得不可方物。他曾說過,「我不相信自己有幸運之神眷顧,才能拍下這些畫面,相反,這些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沒被人察覺。」

巴黎的情侶是他經常拍攝的主題之一,符合大家對花都的浪漫想像。《Lovers at the Bastille》, 維利.羅尼,1957年。(法國五月提供)
巴黎的情侶是他經常拍攝的主題之一,符合大家對花都的浪漫想像。《Lovers at the Bastille》, 維利.羅尼,1957年。(法國五月提供)

紀實攝影 關懷巴黎草根日常

羅尼被視為法國人文主義攝影師代表之一,與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依齊斯(Izis)和莎賓娜・魏斯(Sabine Weiss)齊名。羅尼關心低下階層,透過照片對社會不公平發聲,同時歌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必然是《小巴黎人》─穿著背心毛衣短袖恤衫襯短褲的男孩抱着長法包跑過,男孩天真可愛的模樣,無憂無慮得叫人羨慕,「我外出時從來不會不帶相機,即使去買麵包亦然。」他說道,他形容自己拍的照片是”a chance photograph”,一期一會,畫面不會再出現。

其實他自小對相機並不陌生,羅尼的父母是來自東歐的猶太裔移民,父親是攝影師,擁有自己的影樓,母親則是音樂教師,教授他拉小提琴,生於小康之家的羅尼曾經想過當音樂家。可是好景不常,父親在他廿多歲時患重病,為了生活,1932年,他唯有放棄當音樂家,接下父親的攝影店經營,到了四年後,爸爸逝世,他亦結束了位於Richard Lenoir大道上的影樓,當上攝影記者,1935年首次出售照片予報紙、雜誌。然而,文獻對他的父親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大概是拍攝影樓人像,例如結婚照或為新生寶寶拍照。

羅尼所拍攝的題材非常廣泛,除了基層工人生活,也拍攝時裝、街頭人物,還有貓。位於巴黎的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先後兩次舉辦羅尼大型回顧展,美術館委員Matthieu Rivallin曾為羅尼的攝影集當編輯,並與晚年的羅尼面談,同時是5月香港展覽的聯合策展人。「他是個很友善的人,最後一張照片已是2001年拍攝,當時他九十一歲,可是因為他要用枴杖走路,不想因為手顫而令照片模糊,所以他便停止了。」Rivallin回想道。不少人都好奇羅尼所用的相機,Rivallin透露他所用的是Rolleiflex及Contax,而不是萊卡。

維利.羅尼木無表情地高舉閃光燈對鏡自拍,盡現其幽默感。《Self-portrait with flashbulbs》,維利.羅尼,1951年。
維利.羅尼木無表情地高舉閃光燈對鏡自拍,盡現其幽默感。《Self-portrait with flashbulbs》,維利.羅尼,1951年。

一生拍得最多的題材無疑是巴黎工人階級,包括鑄鐵廠中工作的工匠、參與罷工運動的工人、示威的平民,當中1938年雪鐵龍工廠大罷工,全法工會聯盟的職工代表羅斯.紮赫納(Rose Zehner)在大會上舉手譴責老闆一幕,他用鏡頭攝下工人為自己發聲的有力時刻。「羅尼相信法國共產黨,即使他在中產家庭長大,但當時的社會氣氛令他想站在工人的一邊。」照片中時刻流露對工人階級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譴責。

聯合策展人及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委員Matthieu Rivallin曾親身訪問維利.羅尼,指他為人親切友善,毫無架子。
聯合策展人及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委員Matthieu Rivallin曾親身訪問維利.羅尼,指他為人親切友善,毫無架子。

南法逃難 決定性瞬間

可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德軍入侵巴黎,猶太裔的他無法不逃難,與藝術家女友Marie-Anne Lansiaux去到南法普羅旺斯小鎮高爾德鎮,與巴黎的兵荒馬亂不同,美麗的南法風光讓他們得以休息。戰後1949年他們結婚,照片《裸女》正是其妻子的赤裸背影,妻子在洗滌盆前梳洗,陽光穿透房間,灑在她的身上,是戰亂之後難得的安穩。「羅尼從來都不是拍定格的東西,不是請模特兒來拍攝,往往拍攝的主題都是一瞬即逝,不能再出現。」Rivallin說。

儘管現實艱難,但他仍是抱持樂觀的心,起碼從他的照片中,透露着基層巴黎人的愉悅,小情侶依偎耳語,遙望巴黎鐵塔,兒子Vincent邊跑邊放模型飛機玩具,充滿動感, 還有一幕幕貧民窟居民生活。經過大戰後,他返回巴黎,繼續記錄巴黎人日常生活。

這張裸女照主角是他的妻子,陽光照耀出胴體優美線條,成為其經典之作。《Provence nude》,維利.羅尼,1949年。(法國五月提供)
這張裸女照主角是他的妻子,陽光照耀出胴體優美線條,成為其經典之作。《Provence nude》,維利.羅尼,1949年。(法國五月提供)

他形容「照片是情感」,而他的照片的確極具感染力,連他自己都說:「有些畫面震撼,我會害怕拍照會殺死它。」他對背光畫面相當迷戀,例如他在1948年拍攝的照片《Sèvres-Babylone Crossroads》,他所站的位置左邊有遮陽篷,並面對着太陽光,他無意識地按了兩下快門,突然有個女人走進在路上,女人的剪影為整個畫面點睛,「歡騰過後,我便感到很不安,究竟我有沒有在關鍵時刻按下了快門?」羅尼說。

很多人認識他是因為他在巴黎拍攝的作品,但其實他曾到訪歐美多國,當中包括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美國、德國,甚至俄羅斯,Rivallin說:「意大利是他第一個出遊的國家,他在威尼斯拍下不少重要照片。」而倫敦的酒吧氣氛、霓虹燈廣告標誌圖像帶給他很大的視覺衝擊。

羅尼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見證人」,他把照片全數捐予法國政府,難得今年5月,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法國文化部建築及文化遺產媒體中心將於香港展出約一百一十五幅由羅尼親自沖曬的照片,並設有公眾導賞團,讓觀眾了解他不同時期的作品。

《維利.羅尼的攝影之旅─從巴黎走到威尼斯》攝影展
日期:5月31日至8月25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薄扶林般咸道90號)
費用:免費
查詢:https://bit.ly/2YL8I8T

編輯推薦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法國五月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