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自然有影。世界存在光影,明晦形成各種事物的輪廓。馬琼珠( Ivy)在光影作坊的最新個展《詩,每天,死亡》,呈現不同的光影交錯,想探討的依舊是時間的主題。「詩」包含許多意志和能量;「每天」指涉個人日常年月日;而「死亡」看似沉重,其實說的都是生命,三者均是感受生存的表現。若要形容今次個展的輕重感,可謂Ivy多年來最「輕」的一次。
感受真實的情緒
Ivy的新作《缺席父親的喪禮》,在白牆上釘着許多微小且疏密錯落的父親照片,「那是我從小時候的全家幅中剪出來的。我父親在我三歲時離開了家庭。」她指多年來與父親並無聯絡,得知去年他離世,她甚至連喪禮都沒有出席。作品題目既可讀成「缺席/父親的喪禮」,也暗示他是一名「缺席父親」。「其實自他病重留院開始,我有在家庭通訊群組看過他的近照。但是我只覺影像裡的老人家很陌生。」
她坦言自己不想受傳統家庭倫理觀念束縛,選擇尊重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在世俗道德判斷下,你可能是必須出席親人的喪禮。但我認為我作出出席與否的抉擇時,想忠於自己。父親理應是很親近自己的家人,但他的確缺席了許多年。他留下的給我只有童年時的記憶,於是啟發我創作今次作品。」無數細小的影像在燈光照射下,在白牆上留下同樣細微斑駁的影子,予人密匝匝卻輕淡的感覺,彷彿投射出模糊且若即若離的印象。「我不是要即時把感受翻譯成作品,做藝術的人首先要對自己誠實。」
回到最純粹的狀態
她的創作無論畫作、攝影,劇照擷取等均有大量「噪點」(Noise)效果,形塑出模糊的印象。例如另一個新作《光的容貌》,善用Awagami paper的獨特紋理質感,在上面繪塗深淺有度的灰階色彩,營造畫面噪點,帶點虛幻的表象。「我尤其重視它們的邊界,好像一張照片的邊界,是與攝影構成關係,而且重複描繪的身體運作也與上年大半年的精神表現和情緒有關。」
去年社會充斥一片壓抑情緒,Ivy坦言創作受到時事新聞影響,是次個展似乎總結了她去年的情緒。「所謂『每天』放在香港人身上,可能是營營役役的日常生活,但同時社會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我想呈現的不是生活細節,而是年月日連起來的歷史。」她走到街上,不再是藝術家的身分,而是直視每個場面,每個當下的情緒,「回到很純粹的狀態,與群眾一起經歷同一個空間,其實是很真實。」
兩幅作品的光影對比,既是時間的命題,也是敲問生命的本質。「所謂生命,是由每一天拼湊而成,繼而化成記憶。時間即是物理上的時間,也是歷史的時間。最吸引我的是每一個人,到底在腦海中留下了什麼,留下的影像又是怎樣的形式呢?」
馬琼珠個展《詩,每天,死亡》
地點:JCCAC 光影作坊
日期:即日起至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