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岸善幸專訪】電影《(非)正常欲望》改編朝井遼小說《正欲》 岸善幸談多樣性的本質 :無視他人也是一種暴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日本導演岸善幸專訪】電影《(非)正常欲望》改編朝井遼小說《正欲》 岸善幸談多樣性的本質 :無視他人也是一種暴力

fb-photo

日本導演岸善幸未算多產,目前執導四部電影,從《二重生活》(2016)、《啊,荒野》(2017)、《前科者》(2022),往往刻劃社會邊緣或弱勢人物,或是飄浮於繁囂而迷茫孤獨的生命,新作《(非)正常欲望》(2023)改編自日本作家朝井遼的小說《正欲》,甚至聚焦於極為小眾的戀水癖人士。當目光落在社會弱勢羣體,有多少人意識到所站的位置到底有怎樣的距離?岸善幸說:「原著用到『多樣性』的字眼,其實我們都站在大多數人的角度去談論,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是深受衝擊。」

去年新作奪得第3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及主競賽單元觀眾獎,並於香港亞洲電影節上映。是次與岸善幸訪談,談改編的衝擊,如何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以至詞語和事實之間存在的距離,他直言,無視是一種暴力,他今後還想繼續說出社會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暴力。說到底,正是他持續探問的活著的意義。

新垣結衣(前)與磯村勇斗在戲中飾演戀水癖的小眾,二人慢慢互相理解和共處,情感真摯,導演岸善幸更表示被新垣結衣最後的對白深深打動。
新垣結衣(前)與磯村勇斗在戲中飾演戀水癖的小眾,二人慢慢互相理解和共處,情感真摯,導演岸善幸更表示被新垣結衣最後的對白深深打動。

改編與原創 只為傳達最重要的訊息

岸善幸早於九十年代入行製作電視劇及紀實節目,直至二◯一六年才首執導演筒,處女作《二重生活》改編日本推理作家小池真理子的同名小說,以偷窺跟蹤行為探討人的活著。及後三部執導電影,均是改編作:拳擊電影《啊,荒野》改編自上世紀著名劇作家與導演寺山修司的小說;以日本「保護司」制度為主題的《前科者》改編自香川正人創作、月島冬二作畫的漫畫;新作《(非)正常欲望》質問社會多元的複雜內在,則來自直木賞得獎作家朝井遼的小說《正欲》。

每次岸善幸都先準備好一份加入自己原創情節部分的劇本,向原作者解說其改編形式,實際討論情況因人而異,「有些原作者可能重視忠實還原小說,但小說是小說,電影是電影,都能理解這一點。也有一些是完全讓我自由創作。之前試過有原作者笑着告訴我『竟然把原著改得這麼多的程度』,也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是否可以自由改編,或是能融入多少自己原創,都是能在最初接觸互動時感覺到。」

在忠於原著與編導原創之間,岸善幸最重視要傳達作品的重要訊息,每個作品都有自己的訊息,為了好好將之傳達出來,他首先思考如何把故事拍得有娛樂性。以《啊,荒野》為例,分上、下兩集,描繪日本社會的混沌時期,離開少年拘留所的躁動青年新次(菅田將暉飾)與內向口吃的健二(梁益準飾)由結伴同行到踏上拳擊擂台對決,岸善幸說:「如果不拍出合適的拳擊場景,就無法表達拳擊的一點,但我更重視這部作品呈現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難關,才要考慮如何做一個能夠恰當地吸引人們的影像。」因此,熒幕上揮拳搏鬥的激烈兇悍,不只為視覺震撼,更是他們活在那美麗又骯髒的國度裏,僅有歇斯底里的吶喊。

電影《啊,荒野》改編自著名劇作家與導演寺山修司的小說,把舞台搬演到近年新宿,由菅田將暉和梁益準主演,表達混沌時代下邊緣青年的迷茫失措。
電影《啊,荒野》改編自著名劇作家與導演寺山修司的小說,把舞台搬演到近年新宿,由菅田將暉和梁益準主演,表達混沌時代下邊緣青年的迷茫失措。

《(非)正常欲望》:多樣性的落差 從戀水癖談人的孤獨

新作《(非)正常欲望》改編自朝井遼的小說《正欲》,在各式各樣的人性欲望中,故事描繪幾位有戀水癖的角色如何在多元社會如常度日,揭露大眾背後隱含的無形暴力。電影保留向來擅長多角度敘事的朝井遼小說風格,岸善幸坦言目前為止所拍的電影比較接近羣戲,而今次原著同樣由不同角色組成,令他深受觸動。「我決定非常仔細地描劃登場的人物,主角也好,配角也好。但即使精心刻劃人物,將小說變成兩小時的電影也是一件困難的事。畢竟拍成電影的時候,我想我優先選擇的是我最想表達的東西呢。」

這一次岸善幸最想傳達的,是對他來說也相當衝擊的話題——當我們談論「多樣性」時,到底在談論甚麼?

「我以為自己對小眾是理解,但讀完原作後發覺一點也不理解,這個衝擊是很大的。」過往岸善幸的鏡頭對焦不少社會邊緣人物,例如改過自新罪犯、不良少年,身心障礙人士等。他坦言以為自己貼近並理解小眾,直至讀到朝井遼這本小說,才恍然大悟。「全本書一直都想帶出『多樣性』這字詞的意義。很多作品都有描寫社會一些邊緣人物、弱勢人士,但原著用到『多樣性』的字眼,其實我們都站在大多數人的角度去談論,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是深受衝擊。」

自覺站在靠近弱勢的位置,比起全無意識,引來更大的落差。岸善幸一再強調,最初讀到這次原著小說時,簡直就像被直截了當告知自己依然遠遠未及理解小眾。

惟意識到身位僅僅是起步,岸善幸試圖努力趨近作者筆下那些戀水癖的小眾。「能夠採訪的就盡可能採訪。除非你將這些人的感受融入內心,有共鳴,否則無法拍出來。」

在資料搜集期間,岸善幸和創作團隊發現到一個分享自身對水有感覺的網誌,「我們想知道,到底是對於水有怎樣的快感呢?是全身感受到嗎?從這些正規問題去試着理解,否則我就無法把它拍成電影。」後來他和扮演其中一位戀水癖角色的新垣結衣討論,發現一些透過水獲得快感的方式亦屬少數,亦難以與人分享,因而改變了岸善幸對作品主題的想法:「的確有些人對水感到興奮,那個人對自己的存在感到非常孤獨。我們希望優先考慮表達的不是如何對水有感覺,而是這種孤獨感。比起採訪的感動,這或許可以說是作品一個非常重大的轉捩點。」

岸善幸:活著,理解並與他人連結

回顧岸善幸執導的四部作品,其實全都圍繞人的生存、如何活著。他坦言,不分國籍、種族、性別,至今他依然一直探討這個問題。

「自己是怎樣的人?到底要做甚麼才是正確?像這種擔憂,確實很普遍,也許是全人類共同的煩惱。」被問到從何時開始有這些思考,岸善幸竟一時大笑起來,「從小時候就開始啊!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只要人還活著,就會永遠持續存在的主題。」他總是以寫實手法呈現身處的地方和所相信的事物,「有時也會懷疑,甚麼是對與錯,是由誰來決定?我就嘗試去觀察這些疑問。」

岸善幸續說,自己在不同情況所經歷的、感受到的,相信角色們一定也能體會。「我總是將角色視為同伴或朋友呢。所以,有時當我寫一段情節或完成劇本時,我是會哭的啊,會為他們感到難過。」譬如這次新作最教他感動的,是直到故事尾聲,桐生夏月(新垣結衣飾)的一句「不要消失」,那是早在他閱讀原著小說時已深受感動。

這句對白說來平靜淡然,卻又聯想起建二在揮拳反擊時喊出的話語:「我站在這裏,不要離開我,我在這裏,請愛我。」彷彿角色們儘管與社會格格不入,同時渴求和人連結,岸善幸如此回應:「是的,不過呢,是很複雜的吧。即使和他人聯繫而不覺得孤單一人,也會有些時間是獨處更好。我想表達的是,不感到孤單的方法有很多,或者更確切地說,這些方法到處都有,當然孤獨就是孤獨,沒關係的啊。」

在一次岸善幸分享《(非)正常欲望》的拍攝感想時,提及希望有一個每人都可以自由做自己的社會。那麼,社會現況與這個想像的距離有多遠?「有不少距離啊。很遙遠,不是嗎?其實就如這次朝井先生的原作一樣,我覺得詞語和詞語的本質就有非常大的分歧。而詞語和事實之間存在着很大的距離。雖然有很多詞語去描述現在的世界,好像大家只能用言語去表達。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就是為甚麼我認為有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是被詞語玩弄。言語裏沒有真正放入自己的心。所以是十分遙遠的。」

「我希望電影會是某個理解的開始,但我可能沒有答案。」岸善幸說。他想起去年電影於日本公映,宣傳語寫上一句「無法回去看到它之前的自己」,「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震撼,但我認為其實是一些很微妙之物也好呢,當你看見的時候,就會看見世界有點不再一樣。電影是能夠理解並開始思考自己是誰的機會。當談到試圖互相理解時,的確是有些無法說清。如果觀眾被這部電影吸引而開始理解,這樣作為契機也很好了。」

對他來說,着手拍攝電影或電視節目,都是一種理解的可能。早於二◯◯九年,岸善幸曾經於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一齣名為《少女たちの日記帳ヒロシマ昭和20年4月6日〜8月6日》的電視劇,關於廣島原子彈轟炸時少女們的日記。

「廣島原子彈爆炸中去世的人,很多年僅十三歲,現在來說是大多國中生的年紀。我根據那些少女們的日記創作電視劇,並採訪了一些倖存者,她們現在已經成為老婆婆。關於那場戰爭,經常會被描繪成悲慘影像。但即使在那個時代,始終呢,她們在初中和高中,仍然會有喜歡的對象,有月經第一次出現,在廁所裏發現血的時候,大家都會竊竊私語。(日記)就是談論類似的事情。當我聽到這樣的故事時,戰爭的殘酷就更加強烈啊。」他自此發現,採訪他人的故事,並聽見對方內心的聲音,對於理解是非常重要。

「我也拍過地震的作品(NHK劇集《ラジオ》)。有時當發生地震,可能引發海嘯,這些自然暴力會奪去人們的生命。我的確會感觸很深。就像剛才說,廣島原爆也是(感觸)。有時我們的目光也會落在社會弱勢羣體。戰爭和自然災害是暴力,還有一種是無視。我們即使身處社會裏卻無視他人,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暴力。我對這種突然喪失一部分的主題很感興趣,能夠做的話,都想繼續創作這方面的題材。」

岸善幸持續探討活著的意義,鏡頭下的人物或孤寂迷茫,或渴求重生,於深淵徘徊。然而,與他訪談發現,導演本人卻充滿晴朗朝氣,認真但不沾沉鬱,一度笑言拍攝日常好好進食也是生活的意義。對此印象的反差,岸善幸再次開懷大笑起來:「有差距呢!我雖然拍過四部電影,作為導演,人們通常有強烈的印象認為導演是很嚴肅,但我做不到的。」

試圖理解,並與他人共感,實非易事,如同岸善幸也承認有一直並沒意識到的事;然而面對苦難,個人的韌性亦重要。岸善幸說,這是來自生命經驗的頓悟。「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因為生病差點死掉。當我出院時,世界就改變了。這就是為甚麼,我活著的時候想去表達,即使有很多痛苦的事情,但享受快樂卻更加重要。所以這並沒有那麼難,而且和我十二歲時差點死掉的時候相比,其實開心多了。」舉重若輕,是每一個人活著的修行。

岸善幸執導過四部作品全都圍繞人的生存、如何活著。
岸善幸執導過四部作品全都圍繞人的生存、如何活著。

Profile:

岸善幸,日本電視監製、導演。畢業於 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曾製作 多部電視劇及紀實節目,電影作品包 括《二重生活》(2016)、《啊,荒野》 (2017)、《前科者》(2022)及《(非) 正常欲望》(2023)。曾獲多個日本及 國際電影節獎項,去年憑新作《(非) 正常欲望》奪得第3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導演及主競賽單元觀眾獎。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