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以外的河畔日常 如何觀照藝文生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巴黎藝廊新貌與河濱生活

畫廊以外的河畔日常 如何觀照藝文生活

巴黎人在運河進行各式的活動,若在香港很可能標示着:「禁止跳水」。
聖馬丁運河水面平靜,映照出巴黎建築的優雅。
聖馬丁運河水面平靜,映照出巴黎建築的優雅。

踏出畫廊一刻,巴黎漸次放晴。193畫廊的老闆César臨別說了一句,「巴黎的夏天就從昨夜開始了。」每年夏日第一天,由一年一度的全國音樂節揭開序幕。昨夜巴黎,徹夜難眠。果然,今天巴黎陽光普照。César建議:不如在聖馬丁運河畔走走。不要老待在塞納河,那裏遊人比巴黎人要多;要真正領略巴黎人生活,更地道的感受在聖馬丁運河⋯⋯

巴黎地圖像蝸牛殼

先來一堂地理課。巴黎中心劃分為二十個區域(Arrondissement),以順時針方向加以編號。由市中心巴黎聖母院前的巴黎零坐標(Kilomètre Zéro)向外,從一號編號到二十號;第一區在法文中常以「1er」表示;第五區「5e」表示,編號愈大,代表離

市中心愈遠。羅浮宮在第一區。歌劇院在第二區。瑪黑在第三區。索邦大學在第五區。巴黎鐵塔在第七區。凱旋門在第八區。如果想再形象化一點,想像一個蝸牛殼便可。

之前說過,瑪黑區多年來是巴黎文化藝術的集中地,文化亦多元,畫廊開到荼靡;但也怪過度旅遊消費士紳化,更多畫廊開始「北上」尋找空間,向着瑪黑區的北邊盡處如聖馬丁運河及美麗城一帶進發,愈是北上愈見當下巴黎的真面貌。從瑪黑區穿過共和廣場,反戰組織支持以巴停火,巴勒斯坦旗幟飄揚。共和廣場一直是巴黎示威的橋頭堡,位於第三區、第十區的邊界。廣場中央是共和紀念碑,基座上有三座石像,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穿過廣場,聖馬丁運河就在第十區。第十區沒有顯赫名勝,相對平凡。

兩座旋轉橋 九個水閘

聖馬丁運河不太顯眼,只有4.5公里長;與塞納河則有丁點淵源:十九世紀初,巴黎城巿人口膨脹,塞納河飽受污染,潔淨食水不夠;一八○二年,拿破崙一世(Napoleon I)便下令建造一條運河,貫連烏爾克運河(Canal de l’Ourcq) 與塞納河,防止不潔水源再次給城市人帶來流行病隱患,一八二二年塞納省的省長為聖馬丁運河的建設投下了第一塊奠基石,一八二五年運河由國王查理五世正式揭幕。而運河也連接巴黎北部另外幾條運河,形成一個長達一百三十公里的水系,一共有九個水閘和兩座旋轉橋,一部分露天,另一部分則掩藏在地下。水閘就正是聖馬丁運河的標記,以鑄鐵造成、漆上薄荷綠的顏色,不時亦見幾隻水鴨在游弋,優哉悠哉;到今天還在運作。且慢⋯⋯運河差點兒被摧毀跟大多的現代化都巿發展一樣,運河差點兒被所謂「規劃」而摧毀,推手竟是赫赫有名的建築師柯比意。話說,在一九二五年柯比意受一家法國汽車製造商委託,發表了一份「重建」巴黎的瓦贊計劃,建議將巴黎巿中心五平方公里舊有建築拆除,改建成二十座間隔適度的各高八十層的摩天大廈,而街道由筆直寛闊的馬路組成;現代規劃推崇汽車代步,摒棄既有公共空間雜亂無章的有機生活方式,如是者塞納河和聖馬丁運河一帶亦不能倖免,必須被摧毀於推土機之下。當然,計劃於二次大戰、大蕭條及各種原因下沒有得逞。

但故事還沒完,都巿發展還是永恆的詛咒,在六十年代末期,由於商業上的船運漸漸式微,運河的角色漸漸沒落,巴黎巿議員又擬定一個「南北向軸心」計劃,打算以一道八線高速公路將運河覆蓋起來,運河一旁的十九世紀建築通統拆卸不能倖免。

幸好,一切沒有發生。

計劃流產,運河得以保留下來。更讓巴黎人舒一口氣的是,一九九三年巴黎市政府將聖馬丁運河列為歷史性保護建築,運河從此永遠得到應有的保存。現在,聖馬丁運河還保存着昔日模樣,依舊是一個充滿獨特個性、活力又寧靜的社區,更可以說是一種巴黎獨特的「BOBO」(Bourgeois-Bohemian,資產有閒階級式的波希米亞人)的生活形態的濫觴。

巴黎人在運河進行各式的活動,若在香港很可能標示着:「禁止跳水」。
巴黎人在運河進行各式的活動,若在香港很可能標示着:「禁止跳水」。
共和廣場是巴黎示威的橋頭堡,基座有三個雕像象徵「自由、民主、博愛」。
共和廣場是巴黎示威的橋頭堡,基座有三個雕像象徵「自由、民主、博愛」。
太陽一露臉,巴黎人便一窩蜂或躺或坐曬太陽。
太陽一露臉,巴黎人便一窩蜂或躺或坐曬太陽。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巴黎藝廊新貌與河濱生活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