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太陽露出臉來,聖馬丁運河的河岸彷彿便上演一幕幕巴黎人生活劇場。不遠處就幾個黃、藍色的氣球聲援烏克蘭;公園裏小孩盪鞦韆笑聲嘹亮,草地上情侶相擁睡覺。這大概是恬靜的巴黎河畔生活。在河畔的餐廳Chez Prune,一位銀色短髮穿上一套黑色西裝時尚的青春少艾在露天餐桌閱讀,三不五時啜一口咖啡點燃一根香煙。
Chez Prune就在聖馬丁河畔,可說成最能領略巴黎BOBO生活形態的場所。「BOBO」不是新鮮事。Bourgeois(音譯布爾喬亞)籠統說法是法國十八、九世紀時期的資產有閒階級,當時他們是那些低於貴族又高於農奴和無產階級的一羣。波希米亞則是一種意識形態,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將之連繫到四處流浪的吉卜賽人(Gypsy),引伸至是在生活和藝術上脫離世俗常規,追求自由、不受束縛的一羣人。如果那些年你去過香港蘭桂坊「5月35日」的酒吧,就是那個模樣,坐滿學生、記者、藝術家、LGBQT、設計師或有閒資產階級人士。
兩者二合為一,巴黎「BOBO」生活就是指一些中產階級過着典型的小資生活;生活富足,但又鄙視金錢;高舉反叛,卻又享受現代社會;幻想大同世界,卻碌碌無為,更摩登的說法:左膠,有人戲謔:左派魚子醬。在巴黎,發生在六十年代。「BOBO」大多來自富裕家庭,通常受過高等教育,政治上支援左派改革;對於歐洲以外的文化有濃厚興趣, 擁抱多元文化; 就是BOBO們的信念。這樣,聖馬丁河畔的生活亦最能切合BOBO的要求, 運河最北部是蜉蝣藝術空間(Le Point Ephémère), 是一個不定期展示獨立展覽、音樂會、劇場的表演空間,往南走則是維勒明花園(Jardin Villemin),雖然沒有盧森堡或杜麗樂公園的名氣,卻更屬於巴黎人;既寧靜又充滿活力。這一區亦有很多充滿獨特個性的小店。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說,「階層的區別和偏好表現在他們於日常生活的各種選擇,比如職業、家具、服裝,或者是食物。」
在巴黎飲奶茶食蛋撻
事實也有點偏心。那天訪問193畫廊一旁看見「冰室」招牌,一陣親切。店主小妮子名字Davina,出生和成長於香港,之後去了美國讀書,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為了愛情跑到了比利時布魯塞爾,最後選擇來到巴黎生活,成長背景令她尤其愛上瑪黑區靠北的多元。「加上這兒的地鐵站,有五條線都必經此地。」跟之前193畫廊Raphaël所描述一樣,這一區文化多元,住着不同種族人士,近來開設了愈來愈多的獨立畫廊和小店,變得愈來愈hip;來這一區的人較年輕開放,亦較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就像喝杯奶茶和吃件蛋撻;於是,一年半前開設了這間「冰室」。問Davina附近有甚麼好去處?她笑說:若想感受巴黎人生活,可到聖馬丁運河走一走,從這裏過去十分鐘。不禁芫爾。
後記
「我們應該改變事物的順序:第七天應該是人類勞動的日子,在這一天,以額上的汗水賺取生活所需;其餘六天,則作為感性和靈性的安息日。漫遊在廣袤的花園裏,啜飲大自然的溫柔的感化,和崇高的啟示。」
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以很少的時間從事維生工作,其餘大部分時間來觀察自然、閱讀和寫作;在一八五五年寫成《湖濱散記》這部經典,描寫林間湖畔生活的幽雅閒適、自得其樂,對世俗生活、自然界以及精神理念的頌讚,對現代人有着巨大的啟迪。
位於巴黎的心臟地帶的聖馬丁運河正是一個充滿魅力和寧靜的社區,雖然未至於遺世獨立,但也可以坐在河畔或躺在草地靜靜思考,和好好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