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現代主義建築】德成大廈的前世今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消失中的現代主義建築】德成大廈的前世今生 

19.09.2019
黎雋維
劉玉梅李浩賢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昨日德成大廈的新潮摩登,今日已經成為了日常標準。

於1930年民國時期,不少中國建築師從英、美、法、日等地學成歸國,於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成立事務所,與外國建築師分庭抗禮。他們亦成為中國現代建築的始祖。1949年間,不少這些民國時期的建築「明星」,逃到香港繼續他們的事業。其中之一,就是曾主理不少國民政府重點工程,及1958年嘉頓中心的「基泰工程司」(Kwun, Chu & Yang)建築師朱彬。

可惜的是,對於他們在香港的活動的歷史研究,工作才剛開始。例如1958年朱彬設計的嘉頓中心,正是一個近期的新發現。而1959年落成的香港中環德成大廈,就是朱彬在中環最後僅存的商業大樓作品。其餘兩座─陸海通大廈(1961)和萬宜大廈(1956),已經先後在2011年和1995年重建。

昨日德成大廈的新潮摩登,今日已經成為了日常標準。
昨日德成大廈的新潮摩登,今日已經成為了日常標準。

朱彬是第一代中國建築師,二十世紀初用「庚子賠款」留學美國,入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UPenn)建築系。二十年代,朱彬回流上海,和建築師關頌聲和楊廷寶成立「基泰工程司」。事務所和國民政府關係千絲萬縷,朱與宋子文和宋美齡是世交,設計南京政府的公共項目之餘,亦有不少私人項目如上海四大百貨之一大新公司等,設計遍及天津、瀋陽、北京、上海、重慶、台灣和香港。朱彬亦有份創立中國建築師學會,大力推動將中華傳統建築藝術推向現代化的事業。

全港首座玻璃幕牆的建築

今日回看德成大廈,或許會覺得老套,比不上旁邊高樓大廈的新穎。然而,德成大廈其實是全香港首個採用玻璃幕牆的建築。另一座朱彬的作品萬宜大廈,則是全港首個採用自動行人電梯的建築。當時甚至有人特意請假,帶齊一家大細去觀摩。

德成大廈的業主為德成置業有限公司(Tak Shi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德成大廈的頂樓,在原本的設計中,就是公司的總部辦公室。德成置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高可寧先生,在港澳等地經營多間典當舖,有「典當業大王之稱」。現已拆卸的灣仔同德押,亦是他的產業。自1937年開始,高可寧亦和傅老榕在澳門經營賭業。

1955年高可寧病逝,其後人接手經營公司。德成大廈的工程於1957年展開,瑞泰公司承建。由於玻璃幕牆在當時算是非常嶄新的技術,幕牆的鋁金屬構件和大片幅的玻璃,都是由英國進口。德成大廈的玻璃幕牆,採用了英國Williams and Williams Ltd.的”Wallspan”系統,而且突顯了垂直的線條。

從1950年代的廣告,可以看到德成大廈和對面的舊郵政總局,摩登和古典的建築美學形成強烈對比。
從1950年代的廣告,可以看到德成大廈和對面的舊郵政總局,摩登和古典的建築美學形成強烈對比。

玻璃幕牆的設計受到了Mies van der Rohe於五十年代,一系列在美國設計的玻璃幕牆大廈影響。例如位於紐約的Seagram Building,在比例和分割的方法,和德成大廈十分相似。大片幅的玻璃由Plyglass Ltd.供應。由於香港的氣候影響,玻璃用了中空夾層的設計,中間加入一塊特製的”Vitroslab”金屬薄片,阻擋猛烈的陽光。這個設計亦加強了玻璃的強度,以應付颱風來襲時的烈風。

由於當年法例規定,建築物高度需求限制在街道闊度的一定比例之內。因此建築物的高度只有十七層高。尤其是建築的後方,從10樓開始就要往後退。逐層後退的建築體量,形成一個個的戶外平台。

建築中的摩登生活想像

從地面觀看,可能從來不會發現,德成大廈各層其實各有特色。從原本的圖則看來,8樓其實設有一個小小的咖啡室,名為”Rainbow”,方便辦公室的大班和白領。而大廈的頂樓,甚至設有俱樂部。這個設計和民國時期上海的摩登華廈,可謂同出一脈。酒吧的吧枱面向戶外平台,似乎是一個可以舉辦大型酒會和派對的空間。天台亦有兩個較小的”Card Room”。朱彬對於這些功能需求的掌握,相信一定和他在上海交際場的體驗有關。

位於巷仔內的入口,不是冠冕堂皇的氣派,而是充滿2、30年代摩登韻味的精緻。
位於巷仔內的入口,不是冠冕堂皇的氣派,而是充滿2、30年代摩登韻味的精緻。

面對德輔道中的一面,有一個一直延續至旁邊行人道的簷篷。德成大廈旁邊原來的建築,是帶有騎樓的歐式古典建築。德成大廈則以筆直的懸臂式設計,省去立柱,形成開闊明亮,線條輕快的簷下空間。簷下大廈入口,帶有一點古典味道,以高級的花崗岩鋪砌。簷以上則改為以「上海批盪」鋪面。並不是單純的洋化,而是朱彬一代的上海建築師,從三十年代就已經掌握的的拿手好戲。時至今日,仍然可見花崗岩的切割十分精美,鋪工一流。當時德成大廈的施工水平十分之高。

這些五十年代的摩登建築,和當時盤踞中環的歐式古典建築,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德成大廈清拆重建勢在必行。這篇文章亦非要說服任何人去保育德成大廈建築。朱彬和其他49年移民香港的民國建築師,背後的是整個中國現代建築史,在香港的延續和繼承。這樣的背景,足以立刻令建築師的作品取得應有的保育地位。既然他們留下的建築作品愈來愈少,至少我們也應該承認它們的價值,在重建前給予機會好好拍照記錄,方便我們了解和研究這些民國建築師的思想和手法。

黎雋維
劉玉梅李浩賢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