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森出發】來一趟森林浴 慈山寺推免費山林療癒體驗 回歸山野喚醒五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從森出發】來一趟森林浴 慈山寺推免費山林療癒體驗 回歸山野喚醒五感

mori_00

夏至後,雨多瓢潑,在這樣的時節拜訪慈山寺,只見空山靈雨,整座佛寺及那淨白觀音像,都被氤氳雲霧籠罩着,美得不染塵埃。去年寺院栽種了五百株桃樹,以佛前供花之功德迴向大眾,為香港祈福。紅粉暗隨流水去,如今枝葉蔥鬱,慈山寺遂因時制宜,推出以現代森林療癒體系為藍本的佛法修持活動「慈森.山林療癒」──引導學員以山林為師,藉探索五感連結自然,促使身心遠離塵囂,找回生命的真意。

源自日本森林浴 功效獲科學認證

「慈森.山林療癒」的概念,來自日本「森林浴(Shinrin-Yoku)」。一九八二年由林野廳長秋山智英,提出「森林浴」的構想,鼓勵日本民眾積極漫步森林,以達放鬆身心之果效。二零零四年,森林療癒研究會成立,正式將「森林浴」推向更具科學根據的健康效益層面。自此各地如美國、歐洲、澳紐,都日趨流行。

慈山寺副秘書長(社會服務)及輔導中心主管嚴穗華博士表示,人類本生於自然,城市、社會等制度形成使人與之疏離。高壓工作和生活,亦致多種都市疾病如過敏、高血壓、心血管病變、抑鬱症等。「不少研究指出,植物釋出的『芬多精』(Phytoncide),有益於免疫系統,能增加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的數量,可抵抗腫瘤、病毒感染等入侵人體。」慈山寺正欲以一帖森林藥方,幫助參加者紓緩長期積累的壓力,找回與自然同頻的慢步調,反璞歸真。

簡樸清雅的慈山寺,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特別適合進行森林療癒體驗。
簡樸清雅的慈山寺,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特別適合進行森林療癒體驗。

雨中行禪 喚醒五感回歸山野

「其實下雨體驗森林療癒,更有意境。雨可洗淨一切外物與內在的塵埃,花鳥草木與雨水互動,也相當動人。」淅瀝雨聲裏似乎還帶着陽光的味道,我們尾隨森林療癒陪伴員陳嘉偉,放慢腳步,穿過青翠滴答的桃花林進「正念徑」,繞觀音聖像背後走一圈。「正念徑」位於普門正前方慈悲道旁,長約三百米,種有四十多樣叢林植物。起步點石碑題有「行深般若」四字,由國學大師饒宗頤所題。「般若(音讀波野)」在梵語意謂智慧,寺方願參加者走畢全程,能回歸自然、拋開雜念,領悟人生百態與生命哲理。

佛學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說法,即宇宙奧秘,不過在一朵尋常花中。萬物皆具佛性,大自然更是本蘊釀思智的佛經。森林療癒陪伴員邀請我們,打開形、聲、聞、味、觸五感,靜心止語,享受與大自然互動的各個瞬息。哪裏有陽光?雞蛋花的淡黃、藍莓的黛紫隱現青蔥樹叢,亦落盡階角青苔與土縫。又聽見飛鳥和蟬,交織在細細密密的雨幕裏。不知不覺,時間原來已經輕擦。

+4

「我們充當帶領與陪伴的角色,真正療癒人身心的,是包羅萬象的大自然。」慈山寺的森林療癒陪伴員,受美國自然及森林治療嚮導及計劃協會認證,主要為參加者創造自在空間,並透過各種森林邀請,引領參加者放慢速度,把自身完全交托盎然綠意。簡單的森林邀請,如試聽蟲語、撫摸草地、嗅聞花香,甚至擁抱大樹⋯⋯都會使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逐漸鮮明起來。每位參加者的體驗,俱發生在個人與叢林間,獨一無二;所有感受,沒有對錯、好壞之別。

透明的伴奏聲在耳邊輕柔徘徊,一直感受,一路收穫。最後大伙停在「亦非臺(出自出自禪宗『明鏡亦非臺』)」,把各人拾掇的葉子堆成圈,象徵修行圓滿。每片葉,顏色、紋路、觸感不一,但都表現了生生不息的精妙。而「萬般帶不走」,眾人須把落葉歸根,期盼它們化作春泥,再待成長。陪伴員陳嘉健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位剛經歷丈夫離逝的女士,懷抱很深很深的哀傷:「她說放回落葉,像埋葬了她的先生。而森林是她的見證,讓她釋懷。」有落花才有結果,死亡並非終結,生命的意義仍將延續、往復。

同時,無論樹葉是榮是枯,體驗是美是醜,萬緣皆須放下。「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解脫了雜染,回到城市後,才能學懂調整生活節奏,知曉幸福實源自內心。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居士補充指,佛法無常,世上事物無不經歷衍生、維持及消失的過程:「在這後疫情時代,不妨順應環境的如實,坦然活在當下。」

+5

以境說法 細賞慈山寺建築哲理

依山而建的慈山寺,建築風格充滿山林意趣,多年來以景說法,接引有情眾生。結束為時約兩小時半到三小時的山林療癒體驗後,不妨漫遊寺內,細味其建築群之靈性美。整座寺院,依自然環境佈局,主色調為深褐和銀灰,點綴上大自然的綠。

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座落主中軸線上,層層進深,具傳統均衡與對稱美;東區則以戶外觀音立像為核心,兩側栽種十八棵羅漢松,至觀音殿形成自然輔軸線。殿堂之間,又以開放式迴廊相連,訪客可把四方美眼盡收眼底。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慈山寺的骨幹是鋼,柱身包以非洲紫檀木,柱座則包以石。如是容易維修,可作久遠維護。

至於享富盛名的觀音聖像,總高七十六米,由青銅合金鑄造,外噴塗白色氟碳自淨漆,雨水流過時,能自我清洗。觀音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藏阿彌陀佛像(為觀音的老師),以示尊敬。右手持代表智慧的摩尼珠,左手執淨瓶,寓意分享慈悲清涼世界、普渡眾生。

+1

院內另有地藏殿、鐘樓、鼓樓、藏經閣等,蓮荷池佇立庭園一角。荷花在佛教代表淨土,是通往再生的管道。各處皆含佛學,如洛伽池四周地面以石材鋪裝為同心圓,共十二圈,意指十二因緣(顯示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或如鎸刻了《金剛經》青銅大鐘,鐘聲純厚綿長,以勸眾生迷途知返,早日覺悟。而院內四角,種有四棵雄壯菩提樹,象徵「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還有一株,是佛陀成道其下菩提聖樹的分枝,始源於印度阿育王統治時期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後傳至今天的斯里蘭卡。二零一二年,斯里蘭卡總統Mahinda Rajapaksa親自將聖樹分枝贈予慈山寺,植於普門西側。

觀音蓮台下,為二零一九年才正式落成的佛教藝術博物館。該館收藏了百多件各地珍貴的佛教造像及文物,地域跨越九個國家,時間幅度橫跨公元一世紀至廿世紀。共分護法、羅漢、菩薩、諸佛四大區,包攬佛教三大傳承──漢傳、藏傳、南傳的佛教藝術造像。珍品如造型受希臘文化影響、具西方人體寫實美態的貴霜王朝犍陀羅佛菩薩像;明代書卷觀音菩薩坐像,佛中有佛,「裝藏」唐代銅鎏金觀音菩薩立像(一般「裝藏」經卷、法寶、舍利子等);十八世紀無像時期的佛足跡碑,五指刻劃海螺,象徵佛音廣佈⋯⋯展館除提供免費導賞服務,訪客還可掃瞄QR Code,閱覽館藏資訊。

+1

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居士述及,慈山寺的建造分階段式,由修築殿堂起,到開放佛教藝術博物館弘揚佛教美學,最後是沉浸式體驗。森林療癒以外,慈山寺未來或與不同團體合作,舉辦頌缽、抄經、手碟等糅合山林氣韻的活動。待秋天天氣逐漸穩定,倪偲瀚居士期望每天開放「慈森.山林療癒」予大眾免費參學。未來數月,亦有一系列招募及培訓陪伴員的計劃,以增加人手。七月的「慈森.山林療癒」名額已滿;有興趣的讀者,可於八月十六日起,報名參加九月的體驗。

慈山寺

地址︰香港新界大埔普門路88號
開放時間︰早上9時半至下午5時
備註︰參觀須網上預約

「慈森‧山林療癒」體驗(150分鐘)

日期:9月5日、9月11日、9月12日、9月18日、9月19日、9月 25日
時間:早上8時半至11時/下午2時半至5時
備註:8月16日開始接受報名

山林療癒陪伴員招生講座 (90分鐘)

日期:8月7日、8月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11時半
備註:7月15日開始接受報名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