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表的影片《懷疑人生就去送別十二卡車》,以四十分鐘一鏡直落的方式,靜靜地記錄了由紅磡開往上水的十二卡火車最後風光;稍早獲歌手陳蕾團隊邀請,製作《世界與你無關》製作Lyric Video,拍下陳蕾漫步鴨脷洲,欣賞疫情下的日常美景。YouTube頻道「懷疑人生就去」團隊拍攝的影片中,一直保持了網絡世界少見的靜謐、自在和輕鬆;團隊成員希望透過影片營造陪伴感,就像朋友在你身邊,跟你一起在這座城市生活、感受城市脈搏一樣。
按照創意廣告公司We Are Social和社交媒體管理工具HootSuite合作撰寫的香港網絡生態報告DIGITAL 2021: HONG KONG, YouTube首度成為全港最多人使用的社交平台(86.9%),排名超越WhatsApp(83.6%)及Facebook(83%)。對於YouTuber、影片創作者如何在炙手可熱的YouTube分一杯羹,網上教學、分析比比皆是。在二○二○年開台的YouTube頻道「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團隊,卻不想跟着YouTube的遊戲規則玩,他們相信,網台可以有更加闊的想像。
城市影像記錄
城市研究學者、藝術家、專欄作家黃宇軒(Sampson),以及從事新聞攝影、影像製作出身,現為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的曾梓洋(Eric),是「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的發起人。「我一向都會寫周圍散步的文章,又會影相,講城市空間。」Sampson在《明報》專欄〈Ways of Urbanist Seeing〉寫城市觀察,一寫便寫了五十六期,好友Eric提議他把圖文變成影片:「愈來愈多人做YouTuber,玩video、影像,呢個咁龐大的散步路線archive,如果可以全部變成video,咁好正喎。」Eric當時在網媒《香港01》任職影像製作經理,負責攝影、影片、網站等各類影像內容製作,見證媒體數碼轉型的經過,他很喜歡思考利用不同媒介的storytelling方式。
那時是二○二○年中,疫情爆發已有數月,港人已默默接受,疫情仍會持續困擾香港;既然出國旅行遙遙無期,本地遊、staycation取而代之,他倆希望把握這個時空,邀請朋友一起散步,用短片展示他們眼中,這座城市美的角落。「每一兩個星期,就約一個朋友揀個地區行,都幾enjoy。」 Sampson笑說。
Eric很受美國著名行山YouTuber Kraig Adams的影片啟發,「覺得好正,他一個人走去行山,自己拎部機拍。很安靜,只有環境聲音。」Kraig Adams的獨處時間、空間,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驅使他繼續追看,甚至很想跟着他的腳步和路線,「他的影片是關於行山,那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城市版呢?」
散步就是散步
曾獲邀成為散步片「主角」的傳媒人陳裕匡(阿匡),這樣描述他在坑口散步的經過:「路線是由散步的人選擇。我在坑口長大,大概決定了會行埋某幾個位,去到再一齊發現,再有少少瓹窿瓹罅。『咦,嗰度好似幾幽靜喎』,或者『嗰邊都幾靚喎』,可能那裏是我住在坑口十年都未去過,但就影到一些好靚的畫面出來。」負責導演、拍攝的Eric說,他們定了起點、終點後,拍攝都頗憑直覺,「行到某些地點,覺得被吸引,我哋就行過去,擺部機,然後就影。可能我影硬照出身,可以玩吓硬照和影片關係。」他通常都把鏡頭固定,拍下散步者行過某條街道、走進某座建築、拐過某個角落或穿過某條天橋⋯⋯
他們所拍的散步短片,跟現在流行的旅遊vlog或主觀鏡頭的散步片手法頗大分別。散步就是散步,他們怎樣散步,他們看到什麼,觀眾在影片中看到的就是他們怎樣散步、看到什麼,Eric說:「而不是這個shot一定要見到乜乜乜,或者行到某一個位就會發生好好笑的事,就是這樣。」從宏觀的空間、建築結構,到街道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流動,都是他留意、着眼的地方。他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時刻:散步友人毛曄穎,行經一間報紙檔,跟她另一方向行過的街坊,剛好舉手跟報紙檔伯伯打招呼,伯伯也舉手回應,三人短暫相遇。「新聞工作者背景,有紀實的底子,發生什麼,就記錄什麼。」
阿匡和Eric都曾從事傳媒行業多年,Sampson在報章寫專欄,他們都深明媒體操作手法和所謂的「最爆」方程式,阿匡說:「文章、標題,大家都知點樣最爆;跟着YouTube的演算法方程式,就可以派給最多觀眾睇。」Sampson說:「我們沒有跟足『正路的』YouTube玩法,甚至有不少YouTube毒藥。」 ——不說話、沒對白,連開場白也沒有,沒有誇張搶眼thumbnail、動畫效果,時間太長、節奏緩慢等等——這些正是他們的偏執,「唔玩SEO、唔玩大眾市場,而相對artistic的影片,應該都可以放上YouTube吧?YouTube應該有很多可能性,而我們想試吓。」單純讓畫面、音樂營造氣氛,沒有其他文字、口述資訊,他希望觀眾引起興趣之後,可以自行發掘、認識片中出現的地方。
「想同人一齊散步,一齊做啲嘢。我哋覺得氣質、氣息最重要,每一條片有好多種處理方法,但我們好想有這一種質感、氣息、風格。」阿匡說。最近他也加入成為「懷疑人生就去」創作團隊一員,「到現在我們有十八個人,都有共識,不用跑數,沒有營利目標,好唔pro(專業),結構好鬆散,所以這裏便有一種輕鬆。」
集體創作 營造陪伴感
今年年初,原本由Eric、Sampson、平面設計師Candy和配樂水金四人組成的「懷疑人生就去散步」,擴大成十八人的「懷疑人生就去」團隊。Sampson表明:「唔係好想clear cut 話呢個就係演員,呢個就監製,呢個就幕後。我們沒有超級clear的分工,我估大家都仍然視我和Eric是創辦人,會聽我哋多兩句,但我們想愈來愈horizontal,即是全部人都平等,是一齊創作的一個team。」他很嚮往一大班人一齊玩、一齊開心的模式和氛圍,「想jam多啲內容。」
成員多了、影片的種類也豐富了。由起初只有《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到最近陸續推出了風格相似的《懷疑人生就去畫畫》、《懷疑人生就去喝手沖咖啡》,還有清談節目《懷疑人生就去傾/開Live》等等。
「成件事好friendship based,成班人想玩得開心,到最後這些影片應該就反映我們各自的興趣。譬如阿匡是同大眾傾偈的人,所以live是他主理的;我關心城市和文藝,我就想去影人畫畫、展覽;Eric也會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有成員是寫劇本的,可能遲早都會有fictional的影片。」Sampson再說,「可能遲早連片都唔一定,唔一定係一個YouTube台。」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他們希望在世事變幻無常之時,透過和朋友、觀眾一起做一些事,營造互相陪伴的感覺。
Eric想了一想,說:「這樣說可能好虛,媒體的未來,我是真心感興趣的。像清談節目,它不一定發生在港台,也可以發生在YouTube,可以像『好青年荼毒室』那樣複製《五夜講場》,也可以像我們那樣嘗試找自己的版本。我們之後未必只做影像內容,媒體不一定是影片,媒體更加不是只有文字和圖片。」他釐清,他所說的媒體不是指news media,舉友台好青年荼毒室為例:「荼毒室一定不是news media,它是一個平台,某程度上fulfill了一些媒體的功能,但它不是典型的媒體。它一定超越了一間網台,它的Discord變成了一個community。」
剛剛完成授課趕過來的林兆榮說:「我們不能夠用一個category去承載着我們的channel、去定義我們是什麼。我想,是因為我們全部人各自本身都是一樣(無法定義),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網台。」Sampson笑說:「我們最顯著的身份,就是我哋唔知自己做乜。」這句話正正代表了「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