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心被業界指場租高昂,香港粵劇商會主席杜韋秀明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就說過,大劇院一日支出高達7萬元,佔戲班總支出四至五成,連阿姐汪明荃都大呻「條件辛辣」。不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卻以「已批出三十個場地申請」回應,看來戲曲中心即使是埸租僅次於最貴的演藝學院,依然有價有市,不過粵劇出身的兩位80後樂師陳志江及李勁持直言自己無法負擔,他們更在意的是中心的創作自由。
場租與質素非掛鈎
自言連「小型」都稱不上的劇團「一才鑼鼓」創辦人陳志江及拍檔李勁持對場租倒是沒太大意見,「我們這些是蚊型劇團,無論文化中心、高山劇場還是油麻地戲院都不會租得起,所以可以好客觀地說,如果純粹談租金,我會說這是西九的決定和定位,我不會說平些或貴些就好。」李勁持說,反正現在絕大部分的劇團無論如何,都無法從票房回本,必然要申請藝術發展局的資助和四出找贊助,「就好似紅館的演唱會都要找大批贊助商才能賺到錢。」陳志江認同道。
戲曲中心標榜自己屬「殿堂級」演出場地,租金高昂是否就可確保節目質素高?自小學藝的陳志江說:「付得起錢的人好多,你見到高山劇場有批好熱心粵劇的票友,即業餘愛好者,他們等閒都籌得到幾十萬,請盡所有老倌來襯自己都得,演出是否有質素另一回事,所以租金與質素未必掛鈎。」
「香港有這麼多場,有平有貴可以選擇,各自都有自己的設備和定位。比起憑自己是否租得起來評價,我更在意戲曲中心的角色,能否為行業凝聚氣氛。」李勁持認為,戲曲中心的業務不只是出租場地,亦是製作人,有時會主辦節目,邀請其他劇團演出,「中心究竟請什麼人來合作,有沒有一個方向還是由你自由發揮?」
尊重創作自由更重要
給予多大自由度對創作人來說重要得很,「一才鑼鼓」去年12月獲邀到戲曲中心中庭,為開台演出兩場,中庭屬公眾空間,公眾隨時可以穿梭出入,或者在此等候進入劇場。由於劇團過往都會因應場地來計劃表演方式和劇目,故此建議採用「打麻將」似的擺位,安排四位樂師的位置。有別於一般演出有固定舞台或設背景板,這次觀眾可以從任何角度觀賞演出,包圍樂師而站,甚至能靠得很近看到樂譜,屬參與式表演。
當日表演沒唱沒跳,但玩的是戲曲風格的音樂,他們選用了戲曲中很重要的樂器,例如板鼓、二弦、鋼絲箏、洞簫和笛子,「板鼓根本是戲曲的代表,京劇、崑劇都會用到,我們又用了廣東的二弦玩戲曲曲牌,排樂曲時也安排了戲曲元素在內,儘管很多人聽來是普通中樂表演,其實中樂表演組合不會出現我們這種組合。」李勁持說。
「主辦方原意是放兩個喇叭的,四面向的話就要加多兩個喇叭,其實是麻煩些的,但對方都沒要求我們遷就場地,合作是雙向的,非只是我們為他們服務。」李勁持說,另一隊表演則是有很多鼓,開台每一隊人取向不同,中心方面都願意配合創作,而且觀眾來到會感到戲曲表演多元化。「在這種公共空間表演,我們在高山、油麻地和文化中心都做不到,在這裏卻可以。」李勁持說。此外,二人也將在戲曲中心主持一些講座,他們見講者不只大老倌和新秀,也包括編劇、學者,也有像他們那樣是樂師。
別過分着重單一劇種
陳志江與拍檔李勁持以前是香港演藝學院的同學,志江自小隨父親出入戲棚,笛子、洞簫、二胡等中樂都難不倒他,在演藝修讀中國戲曲課程,勁持則是音樂學院學生,精於彈奏古箏。現年三十四歲的志江曾入戲班當樂師,如今也做了父親以前的位置:頭架,即粵劇音樂組的領導,二人年紀輕輕,卻決心不斷改變戲曲表演形式,不甘一成不變。
他們屬粵劇出身,但不約而同認為現時戲曲中心太過着重粵劇,一來因為「八和會館」參與了不少劇目演出,講座也以粵曲主題為主,「京、崑劇表演者感受可能更深,如果戲曲與粵劇成同義詞,大家會對戲曲認知愈來愈少,亦局限了在現有的觀眾羣。」李勁持認為,既然中心採用”Xi Qu”而非”Chinese Opera”命名,就應平衡各種劇種,不應只集中在粵劇、京劇和崑劇,甚至包含亞洲的劇種。
「日本能劇都是戲曲表演,還有東南亞的爪哇戲、水上木偶、日韓越南的說唱表演,都可納入戲曲世界,因為『戲曲』這個詞本身就好闊。」陳志江解釋。「其實以前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有個亞洲藝術節,當時好多亞洲藝術來到表演,翻看以前劇目,有日本能劇、印尼戲曲,嘩!有些我聽都未聽過,為何當時這樣開放?反而現在好像愈來愈少。」李勁持道。
戲曲跨界合作
無論是劇種還是表演方式,他們都覺得戲曲中心可以拓寬,正如「一才鑼鼓」以往的演出,不只盡量利用場地,表現戲曲音樂的特色,除了一般傳統地道南音表演,也嘗試與其他界別的藝術家合作,打破戲曲界線。例如兩年前,他們自家劇目《俺.武松》,少有地把樂師放在台上讓人看得見,主角武松演獨腳戲,沒有唱曲和念白,只有動作、音樂、鑼鼓,觀眾自然集中在音樂與演員動作上;另外,前陣子陳志江參與「新視野藝術節」劇目《南音味自慢》,賣點是即興演出,電子音樂、詩人讀詩與舞者等五個藝術家同台演出,陳志江負責說唱南音和吹洞簫,配合舞台上視覺投影,效果出人意表。
「這種演出很實驗性,但同時對香港戲曲地位好重要,其實戲曲界除了需要做些好傳統地道的表演,是否也可與其他媒介合作?」陳志江道,他近年積極嘗試跨界現代劇場,相信這是推廣戲曲的其中一種手段,「如果人們看畢覺得有趣,可能會想看看一些傳統演出,發掘戲曲原貌呢。」戲曲二字,可能性比想像中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