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陸比玖」以低成本拍電影感網絡迷你劇 開台一周年眾籌拍電影《搗破法蘭克》:去中心化、唔靠大台,對創作者是好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短片創作 前進的力量

「拾陸比玖」以低成本拍電影感網絡迷你劇 開台一周年眾籌拍電影《搗破法蘭克》:去中心化、唔靠大台,對創作者是好事。

photoalbum-original

「拾陸比玖」發起人之一,導演蔡康凝(Trevor,阿車)記得很清楚,他們的YouTube頻道,是在一年前的四月三日正式開台,「當初擇日,選中四月三,因為剛好match169。」影像長寬比從傳統的43,進入高清時代的169,而寬銀幕電影放映畫面寬高比主流是2.351。拾陸比玖一眾成員,嘗試透過網台走向電影,實驗影像創作。

雖然是網台,但他們的潛台詞,一直都環繞電影——一如其YouTube頻道簡介說明:我們都是睇戲長大的。We go to school by cinema.

阿車和拾陸比玖另一位主創導演老凱麟(Ivan)都是從外國回流香港,Ivan在英國讀電影,阿車在加拿大讀理科出身,在當地從事銀行業四年,因為興趣試過自己拍劇情短片。二○一八年,他倆相識於香港電影導演會的創作課程。他們說,當地影視行業規模、水平極高,製作系統、分工嚴明,大多只有機會擔任製作崗位,而在香港做導演門檻較低,剛好導演會開班,他們便決定回港一試。

阿車和Ivan希望透過拾陸比玖,為新生代的影像創作人爭取更多自由發揮的機會,並且讓更多觀眾看到他們努力的創作成果。
阿車和Ivan希望透過拾陸比玖,為新生代的影像創作人爭取更多自由發揮的機會,並且讓更多觀眾看到他們努力的創作成果。

不停寫、不停拍 拾陸比玖的電影預習

昔日香港有很多著名導演,都是在電視台當編導起家,在木人巷裏磨練技藝,再踏進電影圈。但今時今日,昔日的大台老態畢現,電視劇幾乎只一味迎合年紀較長的固定觀察;新進的電視台,樂意改革內容,但劇集量仍然偏低。對於剛完成電影課程的新人,入電視台的舊路不再行得通;想拍自己的劇情片,不是靠自資,就是不斷報名參加資助計劃評選,網台是他們唯一想到可以繼續不斷拍片方法,如Ivan所言:「拍片始終要練習。一年咁少比賽,我們都要諗辦法搵其他嘢拍。」阿車續說:「係咁寫、係咁拍,係最快keep住進步的方法。」

「最初的核心成員,是我、Jason、Ivan和Will。」阿車介紹說,「Jason是這個channel的sponsor, 如果要用投資者來形容他,suppose要有啲回報。但我們無以為報, 因為我們做緊嘅嘢係冇revenue的。」來自商界的Jason潘正峰是拾陸比玖的出品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影迷。阿車說,疫情令原本四圍飛的他被困在香港,他希望借此契機,建立網台、製作更多影片內容給人觀看,同時支持新進電影人,「佢睇嘅戲,可能多過好多香港電影公司的老細!」

拾陸比玖在一年多前埋班,除了主理編導的Ivan和阿車,還有五位常駐幕前演員:柯煒林(Will)、郭爾君(Alma)、陳海寧、周祉君(Aaron)及馮海銳(Yoyo);此外也邀請其他年輕導演合作。Ivan和阿車期望,拾陸比玖長遠能發展成一個廠牌,集合志同道合的創作人組成創作班底,互相補位、擔當不同的幕前、幕後製作崗位,各自都可以汲取更豐富、多元的經驗;這當然也是出於小型團隊的人手、成本考慮。五位常駐演員除了過足戲癮,演繹不同角色,他們同時擔任製作崗位的重要角色,像Yoyo、Will分別兼任《味精症候群MSG》、《夜行》的監製,演出、搵景、控制預算一腳踢;Will和Alma都將會推出個人執導劇集,陳海寧也計劃寫劇本。

拾陸比玖有五位常駐幕前演員:(上排左起)陳海寧、郭爾君、馮海銳;(下排左起)周祉君、柯煒林,Ivan 也曾以客串形式在《演員的自我收養》中演出。
拾陸比玖有五位常駐幕前演員:(上排左起)陳海寧、郭爾君、馮海銳;(下排左起)周祉君、柯煒林,Ivan
也曾以客串形式在《演員的自我收養》中演出。

風格練習 原創迷你劇

當初思考網台定位的時候,阿車認為,他們拍傳統網片,很難追得上試當真、小薯茄成熟、高效生產線。人手、資源有限,他們把製片時間拉長,主打迷你連續劇(miniseries),以有追看性的短篇劇集系列,作自己的風格練習。

打響頭炮的《演員的自我收養》,由阿車執導,利用網絡的自由空間,交出這齣外國流行但香港少見的大麻喜劇(Stoner Film),用怪誕、奇情、誇張的劇情,將新一代電影人的辛酸自嘲一番。另一齣《Fine Dining》,他一反愛情片的美好、浪漫想像,用夢幻的燈光、色調反襯婚姻中人性黑暗,年資較深的Aaron帶着新演員張蔓莎飾演這對暗黑夫妻檔,二人皮笑肉不笑的演出叫人看得不寒而慄。

Ivan執導的《味精症候群MSG》,則受到「呢喃核」Mumblecore的啟發,是美國二○○○年之後興起的獨立電影運動,關注二、三十歲人的心態,有大量即興場口、喋喋不休的對白,「我套劇有少少參考了Mumblecore的手法,講緊人與人之間在交流上的掙扎,有啲廢話唔好講,有啲廢話要講出來。」編劇寫好設定,交給演員現場發揮;其中,Alma的演繹令他印象深刻,她飾演一個脫離現實的角色,所有對白都非預先寫好,是她即場設計,再由編劇串連起來。

此外還有獨立導演周敬勤的寫實小品《夜行》,寫疫情下的小人物在深夜街頭相遇的微妙交集,流露淡淡的溫情;《Louise》則是楊程的作品,是一齣帶有懷舊風情的文藝愛情片。

這五個獨立的迷你劇系列,風格迥異、無不鮮明,阿車說倒不是他們刻意追求新風格或有其他計算,而是每位導演都剛好都有自己的喜好、長處,各自拍了出來而已。Ivan指,參賽短片和網台是兩套標準,後者面對所面向的觀眾層遠比前者Mass,「雖然我們要捍衞個人風格,但有時都會諗點樣可以吸引出面的觀眾。拍電影也一樣,要面對大眾,但也不可以失去建立個人風格的機會。所以要嘗試去面對大眾,另一方面也不可放棄自己想拍、想建立的風格,參賽、網片兩邊走、兩邊學,才可以平衡到自己的修為,每套片都要搵啱自己的觀眾。」

去中心化的製作模式

阿車想澄清,拾陸比玖雖然有資金支持,但絕非人們想像般「有錢」,用「有錢」來形容他們的創作,就抹煞了他們所付出而無從計算的心機、時間、資源。「我哋一年出咗五套劇的總成本,加埋一齊,唔及一集ViuTV的電視劇。」他拋出數據:一集標準的電視劇四十五分鐘,成本約六位數字港幣,但光是全套《演員的自我收養》就已經九十分鐘,《味精症候群MSG》共一百一十分鐘,Lousie》、《Fine Dining》、《夜行》各約半小時,它們製作成本卻遠低「鮮浪潮」每齣短片十萬元拍攝資助、「創+作」每齣原創微電影十二至二十二萬元,甚至低過學生作品。以低成本製作富有電影感的網絡連續劇,難度可想而知,往往需要用創意解決問題。

拾陸比玖踏入成立一周年之際,團隊發布《搗破法蘭克》Kickstarter眾籌集資計劃,希望把這齣拾陸比玖原創的黑色喜劇搬上大銀幕。早前《搗破法蘭克》已成功入圍今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 20)「發展中項目(IDP)」電影創投計劃,故事講述四個不甘心安於現狀年輕人,打算行劫為富不仁的有錢人,後來被捲入富豪教會洗黑錢的陰謀……阿車蔡康凝執導,陳果監製,完整劇本和主要演員選角已成,只欠東風。

「香港未試過有成功眾籌的商業劇情電影,上次《堅尼地道殺人事件》離眾籌目標差了一截,但沒有它行先,我們都唔夠膽行。」他認為拍攝資金「去中心化」是未來影視製作不可避免的趨勢,像試當真便率先計劃發行NFT,「試當真要開套戲,可以唔再靠電影老細,可以係全民皆注資的方式。」反觀傳統電影持份者眾多,「投資者有say,監製有say,大明星有say,好難拍作者導向的作品。如果有去中心化的集資選項、唔使靠大台的話,對創作者是好事。」歸根究柢,「觀眾會鍾意睇一個創作團隊,都係因為鍾意他們忠於自己的創作。」

《搗破法蘭克》由陳果監製,四位年輕演員陳漢娜、郭爾君、戴玉麒、龔志業領銜主演;團隊希望透過眾籌籌得港幣至少250萬元啟動資金開拍電影。
《搗破法蘭克》由陳果監製,四位年輕演員陳漢娜、郭爾君、戴玉麒、龔志業領銜主演;團隊希望透過眾籌籌得港幣至少250萬元啟動資金開拍電影。

電影《搗破法蘭克》(SMASHING FRANK)

眾籌詳情: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6by9/smashing-frank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短片創作 前進的力量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