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十多張照片來呈現一位攝影師六十多年的攝影生涯,乍聽已覺不可能,更何況是多才多藝的Irving Penn?
如此形容他其實毫無誇張,他一生為《Vogue》雜誌拍攝一百六十五個封面,冠絕羣倫。年輕時修讀設計,做過百貨公司美術指導,最初進入《Vogue》做設計及封面構思,後來才成為攝影師,收工回家後還會畫畫,這興趣一直持續多年,畫下數以千計的畫作,直至晚年也鮮為人知,畢竟奠定他殿堂級的地位,由始至終是攝影。
Irving Penn以時尚作品廣為人知,在時尚界、攝影界及藝術界均是響噹噹的名字,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既拍攝肖像、時裝,也掌鏡靜物、裸體,還記錄過許多土著民族及商販工匠的面孔。亦正因如此,對於策劃Irving Penn展覽的人而言,向來有魚與熊掌的抉擇難題,究竟應專注特定主題,還是盡量呈現其多元化的作品?綜觀他過往的多次展覽,畫廊大多舉辦特定主題的展覽,如花朵、煙頭、顱骨、器皿等;大型回顧展則多是博物館舉行,例子有200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逝世回顧展《Irving Penn,1917–2009》。
早前在中環佩斯畫廊舉行的《Irving Penn》同名展覽,想以畫廊的空間做到博物館的效果,可惜有點兩頭唔到岸的感覺。展覽有裸女、時尚及靜物作品,也有”Worlds in a Small Room”及”Corner Portraits”系列肖像,還有兩幅畫作,內容算是豐富,基本拼湊出Irving Penn豐富多元的創作生涯,奈何欠奉了工匠肖像系列”Small Trades”以及顱骨、花朵等靜物,總感覺不夠全面。況且由於空間有限,每系列作品只展示三數張,也有點到喉唔到肺,要展現歷時二十多年在秘魯及新幾內亞等地拍攝土著民族的”Worlds in a Small Room”系列作品的精采之處,更絕不可能。
Irving Penn的時裝照片黑白對比鮮明,人像作品簡潔不浮誇,因他覺得愈簡單的背景,愈能捉捕被攝者的靈魂。他拍攝的這系列名人肖像,每一幅都扣人心弦,不過展覽現場只有一張畢加索,甘迺迪、希治閣、柯德莉夏萍悉數缺席,其實我更想看到完整的名人系列,效果想必很震撼!
站在策展人的角度,如此選擇或許情有可原,畢竟在過去十年,由他兒子Tom Penn主理的The Irving Penn Foundation,已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四十場大大小小的展覽,難得首次在亞洲展出,自然不想老調重彈。在有限的空間呈現其風格多變的影像,對策展人而言固然有新鮮感,然而對觀眾而言,效果卻未必十分理想。
顯影(photogstory.com)
香港一個關注影像及攝影師故事的平台,採訪香港及國際攝影師之餘,也會從日常生活入手,重溫經典照片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