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本地獨立書店紛紛開張,可謂盛極一時之浪潮。新近出版的《獨立書店似顏繪》收錄十間獨立書店,碰巧有七間我曾在《明周文化》採訪報道。由開店理念,書店設計、選書特色,談到經營之難,彷彿藉着紙頁帶我重訪一遍這些個性鮮明的書店現場。當然,一手包辦文字繪圖的作者潘德恩(Ikey)更厲害用心。閱讀這本書,自然感受到不同店主經營書店的愛,也使人不得不敬佩她這位愛書人。
潘德恩在自序表明自己是「一個喜歡走進書店的人」,亦因為她參與書籍出版學徒訓練課程,才開展這個書店圖文出版計劃。除了採訪書店,她更索性跑去實習,了解不同書店的營運特色,訪談間呈現諸位店長特立獨行的作風,躍然紙上,也加入了她親身走進書店當值工作的感想反思,換上不一樣的視角,記下書店發生的相遇。文字以外,潘德恩更細膩描繪書店空間設計俯視圖,拆解空間佈局和焦點區域,盡覽店主們如何絞盡腦汁在擠迫空間創造心中理想的書店風景。這本書裏盛載的一字一筆都溢滿愛。
值得一提的是,潘德恩除了走訪香港的獨立書店,還特地到了澳門的「边度有書.有音樂」。據她的解釋,因為知道「七份一書店」計劃重要推手莊國棟深受其啟發,好奇之下,決定久違重訪澳門。文章既寫書店日常,例如以快遞方式換取快速上架新書的優勢、幾乎九成書只能買斷而非寄賣等經營方式,也以香港人身份思索兩地關係,透過店裏設置的澳門出版專櫃,看見這座「邊緣」城市複雜多元內涵的拼圖碎片。如此喚起不同角度的思考,正正是每間獨立書店銳意在城市打開一扇窗的價值。
出版成書需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工序,與此同時,書店業迎來不少進退變化。作者在每章後記補充種種採訪與截稿時的比較,例如「界限書店」的受訪店長決定從崗位退下來;原為「期間限定」的兩間「七份一書店」已結束,並孕育了新書店;「舍下」完結了兩年書店空間實驗後,易了手換成新一間「覺閣」;「獵人書店」搬到新址,同樣座落深水埗,搖身一變成為「獵人書店2.0」。如此數來,原因各異,而在這些採訪以外,還有更多遭遇千奇百怪、一言難盡的經營問題,使人惋嘆美好的書店風景驟然消逝。
誠如作者自序中所言:「我亦感受到,我終究只能記錄到某書店的某一刻,它即將會消逝、會過時。縱想更新至貼近現況,卻永遠追不上現實變遷的速度。即使如此,我還是相信只記錄某一秒的景象,仍有着價值;因書店就是與社會緊緊相繫,店主所作的每一個變動,其實亦反映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變化。在這動蕩時代,改變大抵會越變越劇烈,我期望未來有更多人能一起動筆,記錄曾邂逅過的、屬於某一刻的書店。讓這些書店的存在,能一直被我們牢牢的記在心上。」
一切留住留不住面前,記錄永遠有其重要意義,一頁頁獨立書店掙扎求存的汗淚史中,記下愛書人的真誠。
作者及插畫:潘德恩
出版:Rolling Books
定價:一百五十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