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新日常】導演曾翠珊的煮食修行 疫症下反思家的意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疫症新日常】導演曾翠珊的煮食修行 疫症下反思家的意義

30.04.2020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導演曾翠珊(Jessey)示範自製麵包,不用看食譜,分量、做法在心中。

編按:所有難以置信的事情,只是它們還未發生。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症,街道、城市,以至整個地球都變了樣。這邊廂,各地醫護不分晝夜地對抗一個看不見的敵人,生離死別每日上演,外國甚至有溜冰場和博物館變成停屍間。那邊廂,不能親吻擁抱的,換成在陽台上隔空共奏,忽然擁有閒暇的,嘗試重新整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當疫症打斷了以為會永恆不變的規律,當我們沒有了朝九晚五、上班上學等的時間表,生活應怎樣過?我們訪問不同的創作人,在這段期間如何重新安排和思考疫症下的新日常。

疫症最明顯的轉變之一,是身邊的無飯一族紛紛變廚神。疫症爆發初期搶米和罐頭,近日「進化」到麵粉和酵母缺貨。煮食除了是生存需要,也是生活中的修行,以至在疫境中與人連結的方式。

導演曾翠珊(Jessey)示範自製麵包,不用看食譜,分量、做法在心中。
導演曾翠珊(Jessey)示範自製麵包,不用看食譜,分量、做法在心中。

食與愛

訪問導演曾翠珊(Jessey),請她為我們示範製麵包。來到她家,所有材料和工具已準備就緒,她笑言:「好似方太教煮餸。」然後隨即「載頭盔」:「其實我唔識煮㗎!都是跟食譜。」

她邊說邊把麵粉、酵母、水等材料加在一大碗中拌勻,接着開始搓麵糰,由黏糊糊的粉槳,慢慢搓至成形,她不時從麵糰中拉扯出一片薄膜,檢查它的「筋度」,可以了,便蓋著待它發酵約四十分鐘。

Jessey近月經常上載食物相到社交媒體:焗麵包、浸梅酒、煮果醬、包餃子……都是心機菜。她指自己一向「為食」,但以往事忙,比起工作,難免覺得花時間煮食是費時失事。人大了才慢慢意識到食物和生活是生命中最基本而重要的事,you are what you eat。疫症期間,她經常待在廚房,並開始鑽研較花時間製作的菜式,如最近她做了紅酒燉牛柳,「好好食喎!」講起都忍不住泛起滿足的表情。她亦因烹飪而關注一些多年無交集的主婦朋友,食物總是以不同的方式把人連結起來。

Jessey指她喜歡烘焙時產生的溫度和味道,以及把材料轉化成美味的食物。
Jessey指她喜歡烘焙時產生的溫度和味道,以及把材料轉化成美味的食物。

在西貢蠔涌村長大的她,村內都是大家庭,每逢過時過節總會大排筵席。食物是村的一部分,也是她的一部分,其電影作品都離不開食物。其紀錄蠔涌村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的紀錄片《河上變村》,拍下漂泊到五湖四海的村民如何準備盛宴,同檯食飯;近作《非分熟女》,食物是家庭回憶的載體,而食慾是性慾的化身,戲中一幕特寫小敏在偷看到家豪和女子在廚房中做愛後,夜裡獨自食雞,把整個油淋淋的身體吃掉,藉以滿足情感上的空洞,安撫當刻的心靈。食物和身體密不可分,她指:「食物會影響到身體的賀爾蒙,例如朱古力或精酒,都有助人放鬆,更能表達自己,並非林鄭所講的酒後便會亂性,或者做愛就是不好。」

李安的《飲食男女》中,家人間的愛、怨、情、仇盡在餐桌上呈現。華人尤其習慣以食物來表達難以宣之於口的關懷,儘管那比起一聲「我愛你」來得間接,卻會被慢慢消化吸收成為身體的一部分,Jessey指:「普遍華人,包括我自己都比較uptight,像我跟我爸從來沒有擁抱過,但會以食物去表達關懷。記得有一次我到越南拍戲,買了很多河粉給他,他收到後很高興,專登收起幾包在床下底,等到我出國留學的弟弟回家,拿出來跟他分享,食物是分享愛的方式。」

新作《非分熟女》講述男女主角如何透過食物尋回家庭回憶和填充失落的情感
新作《非分熟女》講述男女主角如何透過食物尋回家庭回憶和填充失落的情感

回家與團聚

四十分鐘過後,Jessey把麵糰拿出,稍捏幾下,將之壓平,一大把合桃、無花果乾和紅莓乾滿滿地鋪在麵糰上,再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料包起來,然後分成六個小麵糰,搓成橢圓形,再發酵約二十分鐘。

Jessey前年搬到太子,今年一月搬回蠔涌,並開始拍攝《河上變村》2.0,紀錄今年底的太平清醮。十年前後,村子變了不少,加上遇上疫症為今年的節日添變數。這邊廂,很多海外的村民擔心今年能否回港過節;那邊廂,住在村內的外國人因疫症未能回家。不論是城內還是城外的人,大概都沒有想過,隨心所欲地回家,原來不是必然。「打醮是家庭重聚的日子,但假如大家都無法回來,那麼慶祝的意義如何轉變?疫情後大家對於家和重聚想必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思考。」

節日提醒人們時間,叫人記得生命和感恩。《河上變村》中的主要被訪者、住在她家旁的劉婆婆,是個茶菓高手,只是Jessey還未來得及跟她學做,她便離世了,也就無法經歷今年的打醮。Jessey最近跟一位姑姐學做菜,最想學識做小時候過年必吃的「大煎堆」,它像有魔力一樣,脹到像西瓜波一樣大,老人家常跟小朋友說:「不可以進廚房,否則煎堆會小氣不發大。」現時村內幾乎再無人做這煎堆,她覺得很遺憾:「人和文化都應該被紀錄和承傳下去,而食物是文化的一部分。」

西貢蠔涌村是Jessey長大的地方,出明水秀。
西貢蠔涌村是Jessey長大的地方,出明水秀。
紀錄片《河上變村》拍下蠔涌村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當中大排筵席是令人期待的一環。
紀錄片《河上變村》拍下蠔涌村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當中大排筵席是令人期待的一環。

靜觀與轉化

二十分鐘過去,麵糰又再鬆軟了一些,Jessey在每個麵包上面𠝹一刀,放進焗爐。

麵包最重要的材料,是時間,給食材足夠產生化學作用。曾指自己是個性子急的人,煮食令她慢下來,如meditation一樣,專注當下,觀照自己。「我不論是拍戲還是煮食都好free flow。做甜品那些分量要很精準的我做不來。」

有次她嘗試做日式mochi失敗,事後她回想該次所謂失敗,不是因為技巧不足,而是自己根本不信任當中的食材:「我本身不喜歡太甜,也不相信需要用那麼多糖,變相有意無意加不夠糖,所以做不到應有的效果,其實是那食物的特質不適合我。」於是靈機一觸將之弄碎、切粒,像湯丸一樣,有何不可?

訪問完結,麵包剛好出爐,香氣填滿整個空間,拿上手,溫熱的麵包外脆內軟,每一口都吃到果仁和果乾,吃的是麵包,也是一個人的善意和心機。「看着它由原先醜醜樣樣,變成美味的食物,好開心。」我們在轉化食物的同時,食物也在轉化我們。

雖然她強調自己很業餘,但製成品外脆內軟,餡料充足,比很多市面上的「空氣包」出色。
雖然她強調自己很業餘,但製成品外脆內軟,餡料充足,比很多市面上的「空氣包」出色。

後記

訪問中,導演曾翠珊提到「打醮」有個很”new age”的英文名,叫The Rite of Cosmic Renewel,有宇宙再生循環的宗教意義。疫症不留情面地拉停了一刻都停不下來、只顧高速向前的資本主義列車,有人說這是給世人一個沉痛的reset,迫使人們反思和糾正過往的生活和發展模式,例如各地開始積極實踐在地生產、自主生活、work-life balance、重新與大自然連結等等。導演David Lynch早前接受訪問談及後疫症世界,他樂觀地認為,疫症後大家會更着重靈性,更加良善和有智慧。但這個世界未來臨之前,我們可以善用時間去創作、沉澱、尋找,或純粹的享受和感激活著。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