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從花蓮走向世界 一個詩人的完成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楊牧:從花蓮走向世界 一個詩人的完成

13.03.2020
互聯網
2000-%e7%9b%88

台灣著名詩人楊牧今日(三月十三日)逝世,終年八十歲。楊牧對台灣文壇影響深遠,曾主編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並共同創辦洪範書店,出版無數經典文學作品。他一生作品豐碩,包括《葉珊散文集》、《年輪》、《柏克萊精神》、《一首詩的完成》及《長短歌行》等。曾獲時報文學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瑞典蟬獎等,享譽國際,更曾被推崇為台灣最有機會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由浪漫抒情轉向關懷社會現實

楊牧本名王靖獻,曾以葉珊為筆名發表詩作,在詩壇嶄露頭角,後來於一九七二年後改用楊牧為新筆名。他的作品糅合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色彩,早期作品偏向浪漫主義及抒情風格,善於捕捉生活經驗與想像。後來見證六十年代學生運動,尤其遠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對他可謂影響甚深,他在散文集《柏克萊精神》中寫道:「柏克萊使我睜開眼睛,更迫切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在觀察和認識之餘,我沒有感覺知識無能,我反而更信仰知識的力量。知識是力量,但知識不可以閉在學院裏,知識必須釋放,放到現實社會裏,方才是力量。」因此,楊牧後期作品更多對生命和社會現實的關懷,如撰寫詩劇《吳鳳》及經典政治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後者更廣為多地抗爭者所援引。

楊牧相當重視「歷史意識」,他對社會的介入也可見於《一首詩的完成》一書,論及詩的定義、內容及形式、以至社會參與和歷史意識等,其中寫道:「在這樣一個公理正義幾乎都已經衰頹敗壞的時代,中夜捫心,怎麼能不披衣感奮,覺得無論如何,無論我們是否已經追求到永遠的詩的真理,還必須調整筆鋒,以某種更直接朗暢的方式參與社會問題的批判——是的,你既然是詩人,也是一個弘毅的知識份子,你怎麼能置身度外?」足證文人在社會上應有的角色和風骨。

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論及詩的定義、內容及形式、以至社會參與和歷史意識等。
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論及詩的定義、內容及形式、以至社會參與和歷史意識等。

心繫故鄉花蓮

大自然是楊牧創作的重要因素,他對故鄉花蓮更是相當依戀,嘗言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著有詩作《花蓮》,《帶你回花蓮》等,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情懷。另著有自傳式散文《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重新詮譯花蓮的歷史及記憶。

楊牧後來回到花蓮東華大學執教,該校更先後成立「楊牧書房」和「楊牧文學研究中心」,加強楊牧文學研究及肯定其碩大的文學成就。此外,也有不少研究楊牧的作品,如張惠菁的《楊牧》傳記 及陳芳明編的《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等。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系列中,《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則輯錄楊牧不同階段的詩作,介紹其文學理念,以及對詩人與教師的不同想法,勾劃出立體鮮明的文人形象。

詩人已逝,唯經典自當歷久不衰,楊牧留給我們美好的詩歌與散文,願文末以其詩《雲舟》作悼:

「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
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
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
那邊一逕等候著的大天使的翅膀

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
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裏
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
微微震動的雲舟上一隻喜悅的靈魂」

願一葉之雲舟接載詩人的靈魂,到達如同花蓮般純樸寧謐的世界。

互聯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