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Minimalism(極簡主義)你會想起什麼?Muji?治癒系?文青?對不起,極簡主義其實並不溫和,那是上世紀60年代由歐美掀起的激進藝術運動。
在美術館,當大家看到三張掛在牆上的白紙、一個全世界最黑的黑色球體、一間全是黃色燈的房間,總會有人暗忖︰「嘩!這也算是藝術品?」但其實這羣極簡主義藝術家,正是以最簡單的材料、最工整的幾何圖案,顛覆大眾對藝術的認知。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花了兩年時間籌備《Minimalism: Space. Light. Object.》展覽,展出過百件極簡主義的大師級作品。策展人之一Silke Schmickl如此形容這場沉默而激烈的風潮︰「極簡主義是一套超現實、具重複性及幾何學的想法,它改變大眾與藝術品及建築物的關係。」
是次展覽分成兩個場區,強烈建議先到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再參觀藝術科學博物館(Art Science Museum Marina Bay Sands)的展區。因為前者簡述了極簡主義的歷史及發展,猶如導覽,而後者的展品結合了科技與東方哲學思想。
拋開個人感情的創作
我們以為藝術是一件感性的事,但極簡主義藝術家其實理性到極致。「你不能從他們的畫作中看到任何個人感情,藝術家會建立一個系統,在同一模式裏,機械式地完成畫作。」Silke以美國大師Frank Stella的作品為例,他將畫布填滿黑色,再畫上一個又一個的漸漸變細的長方形,線與線之間保持同一距離,那是畫板本身的厚度。「藝術家拒絕以藝術表達情感,卻以藝術呈現物料的真實性,突顯畫作的原材料。」
畫作以外,Silke認為雕塑創作也有重大革新。「古代的雕塑總是在石柱上,你要向上望才看到,但極簡主義時期的雕塑直接放在地上,有些作品甚至可任人踐踏,開拓了藝術作品的可能性。」當然,現代的美術館為了保護作品,已不准人踐踏雕塑,但回到60年代,這種「Less is more」的前衛態度,總能簡單直接地挑戰藝術的界線。
極簡主義源於美國,Silke認為亞洲的極簡主義風吹得比較慢。「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亞洲國家剛脫離殖民統治,藝術家都想作品表現國家特色。」直到1960年代末,日本的Mono-ha(もの派別)終於掀起前衛的極簡藝術風,代表人物之一是雕塑家関根伸夫(Nobuo Sekine)。1968年,他在日本神戶的一塊土地創作了《Phase-Mother Earth》,原理是先在地上挖一個圓形大洞,再將泥土抽出,形成一個圓柱體的泥土雕塑。「藝術家只是轉移了物料的位置,便形成一件新作品。」有人會批評這件作品「做作」、「原件照搬」,但Silke再次強調極簡主義的藝術家著重物料(materials)的運用,驟眼一看以為沒有改變,但物料的意義已產生變化(Nothing has changed, but everything has changed)。
配合科技的簡約
展覽的第二部分位於濱海灣的藝術科學博物館。可以想像,展品也與科技有關。乘電梯到三樓,甫出電梯口,已看到一個大型電動沙池,那是黎巴嫩藝術家Mona Hatoum的《+ and –》。沙池中間有一條緩慢轉動的鐵柱,將沙分成兩邊,一邊刻畫圖案,一邊剷平沙堆,鐵柱每次花一分鐘畫完一圈,無間段地重覆。作品靈感源自於日本「枯山水」園景,觀眾默默地站在一旁,觀看圖案變化、細聽電子靈件轉動聲,也好像在禪修。
其餘展品散落在美術館中,策展人劃分成不同區域,各有特別主題,例如物料(Materials)、聲音(Sound)、顏色與形狀(Colour and Form)、虛空(The Void)、光與空間(Light and Space)、後極簡主義(After Minimalism)等等,要仔細看真的要花一整天時間!
同場加映teamlab聯合展!
觀賞完極簡主義的展覽,若然你依然未滿足,藝術科學博物館底層還有日本多媒體設計團隊teamlab的聯合展覽《Future World: Where Art Meets Science》。當然少不了去年在深圳紅極一時的Instagram熱門打卡作品《Crystal Universe》,那些閃閃發光的燈泡襯托柔和音樂,簡潔而美麗,與旁邊的極簡主義展不謀而合,但要小心,這兩個展覽必定會秒殺閣下的手機memory!
鳴謝︰新加坡旅遊局
《Minimalism: Space. Light. Object.》
日期︰即日起 – 2019年4月14日
地點︰新加坡國家美術館(1 St Andrew's Rd)、
藝術科學博物館(6 Bayfront Ave)
票價︰新加坡幣$30(雙場館門票)、
新加坡幣$32(雙場館門票+teamlab展)
亦設單場館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