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上一回到台東採訪「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簡稱池上秋收)已是二○一三年,那一年雲門舞集在稻田上演《稻禾》,使這片金黃稻海登上《紐約時報》,此後藝術節成為一票難求的台灣盛事。池上亦漸漸成為一種生活風格的選項,由稻米之鄉,到藝術家駐留地,到理想生活的代名詞,我們一起看看池上十年走過的「共好」風景。
風雨中自由自在
一年一度的池上秋收來到第十六年,今年主題是「自由自在」,重頭戲是在稻田中央舉行的戶外演出。池上天堂路稻田區的其中一小塊會提早收割,騰出空間建設舞台和觀眾席。應邀的表演單位一連三天以青山和金黃稻海為背景演出。
池上秋收有個美好傳統,就是第一天是專門為池上鄉民演出,名為「鄉親場」,第二、第三天才是對公眾演出的售票場。首天鄉親場已在雨中演出,第二天開場前天空飄着細雨,但無損觀眾入場的興致,會場入口的國中生志工仍然元氣滿滿的喊着歡迎口號,賣紀念品和小食的攤位一樣生意興隆,成人志工早有準備,給入場觀眾派發透明雨衣。全場二千五百位觀眾為不阻擋他人看演出,都沒有撐傘,穿着透明雨衣,在大雨中聽長濱國中的「海子樂團」,一眾年輕學員吟唱阿美族古調,緊接是極多在地樂迷的台語歌手許富凱,唱出《祝福》等多首大熱作品。最後出場是香港人不陌生的田馥甄,唱《小幸運》等自己名曲,也唱傳奇歌手蔡藍欽的遺作《這個世界》。
池上老街的變化
文化人+藝術館+書局=人文風景
在密麻麻的觀眾席裏,不知有沒有梁正賢(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和柯文昌(台灣好基金會創辦人)的蹤影,兩位追夢的長跑者,如果聽着田馥甄唱《小幸運》會不會想起二○一三年《稻禾》預演的滂沱大雨,會不會回味投下以十年計的人生改變城鄉差距的酸甜苦辣。
多年來為池上秋收遠道而來的觀眾,看過雲門舞集、優人神鼓、張惠妹、盧廣仲、張震嶽、茄子蛋的演出,同時也看到池上沒有電線桿的稻田,漸多有格調的小店和民宿,依舊保留日治時期規劃的老街……新舊事物沒違和感地共存共好。共存、共生、共好,「共_」是近年在台灣訪問常聽到的用詞。
離池上火車站不遠,有今年才開幕的「蔣勳書房」,原身是日治時期的小學校長宿舍,多走五分鐘便到由老穀倉改建的「池上穀倉藝術館」。藝術館下一條街已是經營了三代有六十年歷史的「池上書局」,裏面有兩隻可愛的貓,和一個專門陳列蔣勳著作的書櫃。
走着走着,你會發現池上是個小康的農業社區,人文氣息濃厚。蔣勳是池上的明星,二○一四年已到來,在這裏寫作、繪畫,為池上穀倉藝術館策展,他的字和畫亦在穀倉藝術館展出,他推薦的書也是池上書局的推薦書。
對於池上人文氣息的滋養,來自台北的「台灣好基金會」是重要推手。基金會在二○○九年初創立,同年十一月開始和池上鄉民一起舉辦首屆池上秋收,表演者邀約和節目策劃由基金會負責,也因為基金會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人脈,讓劉克襄、舒國治、雷光夏等文化人應邀駐鄉,在人口只有七千多的池上鄉,各類作家、音樂人、藝術家到來,佔當地人口比例相對高,他們將人文生活帶到池上,池上以自在自然的農鄉風情回饋。
城市人眼中的PARADISE
今年七十有五的柯文昌是「台灣好基金會」創辦人,他坦言當年創立基金會是嘗試在城鄉差距之中尋找出路:「就是『地方創生』,那時不只是台灣,還有日本很多地區,都面對老年化,鄉間人口不斷下降,城鄉差距擴大的困難。不容易解決,但需要有人去做。我那時不停去我喜歡的鄉鎮,去了解當地是否適合我的想法。去了很多地方,才來到池上,這裏真的是個在山谷之間的paradise。」柯文昌認定這裏就是他未來十年、二十年深耕細作的起點。
城市人有城市人的工作方式,鄉郊人有鄉郊人的生活節奏,一起工作需要磨合。柯文昌說:「我們都讓同事在池上生活,讓鄉民知道我們的想法,最初兩年都沒做甚麼,只是發掘池上的好。我們只建議讓池上變得更乾淨,過了不久,街上的碎石、紙屑全部清除了。」就這樣本着「共好」的信念一小步一小步前進,基金會和鄉民合作完成了更多更具規模的項目。
十年一階段
有機種植+藝術+醫療=優質農生活
池上近年已成為對城鄉兩邊都有吸引力的居停。如果台灣好基金會是推動池上改變的城市助力,「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便是池上「地方創生」的內部動力。
梁正賢家族在池上經營米廠,他八十年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接手家業,在一九九四年接觸到日本MOA自然農法—透過有機種植、藝文生活、整合醫療三個面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優質農業生活。同年他在池上推廣有機米種植,二○○五年實行有機種植產地認證,兩年內池上米價格倍升,鄉民生活得到改善。
過去十年池上剛好建設MOA第二階段「藝文生活」,二○一八年啟用池上穀倉藝術館,並發展出一套可持續運作模式。今年起梁正賢為MOA最後一塊拼圖「整合醫療」而戰,離火車站不遠處多了一家正在招募醫護的「池上好診所」,補足池上長年不足的醫療基建。
池上好診所以農村醫療為主軸,請來台灣「在宅醫療」倡導者余尚儒醫師及其團隊主理,服務高齡又行動不便的農友,為鄉民提供出診及復健等服務。診所所在地和池上穀倉藝術館都是梁正賢的家族物業,診所和藝術館亦是他斥資興建。
返鄉,因為有想做的事
近年,池上成為一種生活風格的選項,有池上二代返鄉,也有外地青年人到來實踐理想。梁正賢認為:「年青人返鄉,代表他已有想做的事。」他正是四十年前的返鄉二代。奮鬥近半世紀,他回望池上最大的轉變,「就是池上人習慣改變。農鄉裏的人通常都不願意改變,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不習慣。」
請教他池上「地方創生」模式的要訣,原來要理性與感性同步。「首先,要願意花時間慢慢地改變。然後,每個項目都要從永續的角度思考,例如辦一場活動必須留有收入的一半周轉金給下一屆使用,所以不能完全靠政府補助,需要售票和找贊助。因為政府補助活動必須每年歸零,才能拿到下一筆補助,一旦政府停止補助,你沒有周轉金,多年心血便都歸零。」保留一半周轉金亦是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營運模式,「你池上好診所位於民宿地下,樓上已預留房間供暫駐的醫護住宿。問我憑甚麼能堅持這麼多年,因為失敗重來更花時間。」
朋友傳來這張柯文昌和梁正賢並肩坐在秋收觀眾席的照片,穿着雨衣笑得開懷。二人在拉近城鄉差距的志業上,理念相近,時間觀念也接近,就是每個項目的奮鬥期都以十年為單位。梁正賢相信MOA自然農法,柯文昌看重藝文對鄉鎮由根本的影響。柯文昌認為:「池上秋收像日本那些百年祭典,能貫串起一個地方的人和歷史文化。」近年他帶着池上的經驗展開「潮南深耕」項目,從藝文入手改善台東潮州及南州的鄉鎮生活。而池上方面,他們暫時不會完全抽身,柯文昌認為交接要快慢有序,才能做好傳承,「改變都需要時間。我以後的人生就只在這三個地方努力。」
我們都是池上志工!
池上彈起,除了台灣好基金會和鄉民聯手推動,另一轉捩點是二○一三年金城武在當地拍廣告,令這個稻米之鄉一夜爆紅。遊客蜂擁而至影響居民生活。隨着政策規劃,及入鄉隨俗的潛移默化,令遊人和居民相處變得有禮有序。池上秋收作為年度台灣盛事,池上志工的動員力和好客之道,是金黃稻田背後最美的底色。
志工,有點像香港的義工。台灣由南到北有很多志工活動,環保機構、醫院、大型體育賽事都會招募志工。只是,到過秋收稻穗藝術節的人都感受到,池上志工就是有種大雨也澆不熄的熱情。記者訪問了其中八位參與今屆池上秋收的志工,從他們身上可看到池上的變遷,而更值得深思的是他們不約而同表示身為池上人有種榮譽感。
二代返鄉
方振宇,家裏經營池上人氣食店翠華小館。大學畢業後考進長榮航空從事採購業務,在台北工作認識了從越南來讀研究所、現在的妻子杜如月。二○二○年,方振宇回到家鄉開設「里山藝術工作室」,讓太太專注藝術創作。
他在池上秋收當志工,負責接待主持人和藝術家,「我本來就是讀觀光旅遊這方面的專業,覺得對家鄉有一份使命。池上最大的變化是從金城武在這裏拍長榮航空廣告開始,那一年起遊客以十倍增加。其實池上志工不限於秋收,公共部門也會辦一些志工活動,人口老化,公務員短缺,對志工有一定需求……池上在台灣好基金會進來之前已有一定的藝術氛圍,穀倉藝術館落成之後令這邊有制度規劃和完善配備的展覽場地。我們回來想得很長遠,這裏的生活平衡是蠻舒服的,我們想讓孩子的童年過得開心,暫時沒有想過離開。」
大學生
吳宸曦,池上國中校友,現於台北攻讀國際企業管理碩士。張佐慈,亦是池上人,現於高雄升讀大學並在高鐵實習。二人國中畢業後仍每年回來當秋收志工,直言緣於身為池上人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談到池上過去十年的變化,吳宸曦認為:「由金城武在池上拍廣告開始,觀光業令池上發生很大變化。朋友知道我是池上人,都說你們的伯朗大道很漂亮。」張佐慈亦覺得最大變化是當地的觀光業,「現在池上有很多民宿,還有新的在興建,觀光業令這裏多了餐廳和商店,也令池上米衍生出杏仁餅等很多米的副產品,經濟也變好。」
池上國中總動員
池上國中是秋收志工的最大馬力引擎,現在幾乎是全校總動員。記者訪問了池上國中校長蘇意媛,她講述六年前上任,驚見學生爭名額當志工,便將池上秋收志工納入學校課程,八年級(十三至十四歲)學生自動成為秋收志工,透過建設會場、接待觀眾,學習團隊合作和待人接物。
池上國中近年學業成績不斷攀升,蘇校長認為跟秋收志工體驗及池上整體氛圍有關,「鄉鎮學校出到榜首學生,真的很不容易,這裏沒有大城市學校的資源,靠的是老師,池中提倡品格先行。在老齡化地區,我們今年逆流增班,還有學生由花蓮來到我們學校上學。」
在地與外地
何慧勤、邱淑瑛是池上志工行政組的中堅,正職是池上國中職員,五、六年前開始負責藝術節行政工作,她們和池上雞商二代方錦華,在藝術節前一個月即着手準備藝術節舉行期間的物資,由指揮交通的反光背心、指示棒,到歌手藝人用的衣架、全身鏡,看得見的都是她們的工作範圍。
各人日常的工作擔子都不輕,還要抽時間處理瞬息萬變的大型活動行政工作,方錦華笑言:「池上人自己都不做,誰來替你做。大家一起做好秋收這件事,是很有榮譽感。」今年因為連日大雨,令前期做好的準備大失預算,邱淑瑛認真地笑說:「雨衣,今年合共需要九千件,比平時多很多,要緊急向廠商補貨,池上有些店家更特別為我們預購了一批,但店家們並不知道我們會否用到,就是這種池上人精神,令我覺得參與志工團隊很有光榮感。」
來自高雄的郭哲凡,九年前來看池上秋收,被一班學生志工感動,「知道藝術節需要成人志工我便報名,之後每年都來當志工。我第一年是來洗廁所,很奇怪我就是願意洗這裏的廁所而不願洗家裏的,第二年我已被派到不同的崗位。」
何慧勤也是笑着回應:「做秋收很有成就感,但辛苦的時候也會有點抱怨。哲凡是被派到甚麼崗位都不會抱怨的。」郭哲凡說被派到接駁區、十字路口等需要在地感的崗位,反而讓她更有歸屬感。何慧勤很感恩在秋收遇上的人和事,「和不同的人合作,能彼此學習。譬如,和雲門合作讓我們認識到行政工作可以劃分得很精細。而知道了梁正賢大哥對池上的理念,確是有被他感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