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三晚上,年輕演員們跟導演胡海輝盤坐地上,圍讀劇本。排戲室的空氣,除了冷氣顫動,亦共存兩種頻率不同的震動—演員們聲演法國人訴說為何來港、對在此生活的期盼的上揚,以及演員說出自己人生中與移民相關經歷時的沉穩。《香西法蘭港》這套戲,不只關乎法國或香港,按演員盧萬悅(Michelle)的話來說,「呢套劇的角度就是用香港人的眼光去望呢班法國人,再望返香港」。
一條褲製作自二〇一三年起推廣紀錄劇場,曾以香港不同羣體或議題的真實故事為創作題材,如菜園村、六七暴動、記者、社工、照顧者等等。一條褲製作創作總監胡海輝今次則受法國五月委託,以居港法國人為創作起點,將其故事搬上劇場,探討何為「家」,以及雙方對此城的牽絆與記憶。
胡海輝自己也曾是異鄉人。二○○七、八年,他到英國修讀碩士,發現只有在離開香港的時候,才最感覺到自己身為香港人的身份。每隔一陣子,像不得不搔的癢處發作,他總會跑到唐人街飲杯奶茶、叫碟叉燒飯。
說起身份與去留,自不然會想起近年香港發生的移民潮。二○二○到二○二三年期間的機場出入境數字顯示,三年間港人淨流出超過五十萬人。政府統計處於今年二月公布最新人口達750.3萬人,人口回升,但「常住居民」一直減少,「流動居民」則增加。「每個香港人,包括我,都會思考我們是否應該離開?當我考慮這些問題,其實就會想,咁究竟香港有甚麼教我值得留低?一個香港人去到外地咁又點呢?怎樣在別人的文化裏生存?」他說。
所以,此時此刻,不妨參考異鄉人的經驗。「我想聽聽香港有甚麼吸引他們。」胡海輝說。胡海輝與演員們一共訪問了近三十名居港法國人,當中有曾跟銀行家丈夫見證中英談判過程、居港超過四十載的法國人,也有來港時身無分文後來創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他們喜歡香港,自有如「晚上仔女出街也覺安全」、「一個鐘內可從城市穿越至大自然」的理由,也有如喜歡探索新界廢墟的藝術家Daphne Mandel所說的:「巴黎是好美麗的,但一個美麗的城市不一定會令你的生活充滿刺激。一個像香港這樣的城市是混亂的,充滿對比的,更為激發靈感。」
摘下濾鏡 看見各種愛香港的理由
演員Michelle也分享道,她剛開始此計劃時,也曾對居港外國人抱持刻板印象,以為他們遷居香港,為的不過是賺錢。不過,她所訪問的一個法國女生顛覆了她的想法。那女生二十出頭就在香港開始實習工作,然後在香港時裝界工作十幾年。從剛成年的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在此地熟成、穩紮,所以對香港感情深厚,更希望能以時裝入手,開展幫助基層的計劃。「她也開始感受到無力感,這對我來說是特別的,也因為這樣覺得距離很近,因為連對這裏的掙扎,你都get a taste of it,那我覺得你真的是一個香港人。」Michelle說。
起初,胡海輝也帶着一種香港人對法國的玫瑰濾鏡去看這班法國人。他們是不是浪漫如夜行塞納河畔的都市漫遊者?他們是不是總是像呷紅酒一樣慢慢品味生活趣味?也的確,有混血兒受訪者分享,自己的法國爸爸為了追求自己的媽媽,浪漫得立馬決定定居香港;法國五月執行總監馬沙維(Xavier Mahé)受訪時也說,他對香港會議可於三十分鐘內完結的效率感到不可思議。不過,在尋找共同性的同時,總有迸裂的瞬間,提醒我們,每個人其實也是不可被集體抹去的鮮活個體。
胡海輝記起有一次訪問,當一個法國策展人被問到香港與法國藝術家之間的分別,他砍釘截鐵地道:「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成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並不會因為他來自法國或香港而有何不同。」演員廖浩雯(Sandy)也說,有一個受訪的女生說她開始不喜歡「國籍」的概念,因為她認為身份認同可以靈動流變,不應該從屬於出生的國家。
演員自身故事 交流悸動
雖然紀錄劇場的內容建基於真實材料,但並不代表想像與虛構成分就此被排除。一條褲製作的網站引用作家與戲劇導演Robert Leach的說話:「紀錄劇場文本的內容建基於事實⋯⋯真實的材料加上想像力,想像力的水平決定了該紀錄劇場作品是否『藝術』。」 胡海輝強調,「我們不是代他們(居港法國人)去說話,我們憑甚麼可以代人說話呢?」他解釋這套劇的定位是,「我們跟他們傾完之後,他們有甚麼touch到我們這九個土生土長的演員,而這九個演員聽到他們來香港的故事後,他們又怎樣看香港呢?」在法國人自身的故事以外,九名演員與這班居港法國人的生命短暫碰撞激起的靈光、以及他們自己的領會與觸動,也將是戲劇的另一個維度與層次。
紀錄劇場所蒐集的資料豐富龐大,目前胡海輝演員仍在篩選內容,連甚麼是故事主線、誰將飾演甚麼角色也尚未確定。但兩名年輕演員先跟我們分享她們在資料搜集期間的悸動。Sandy說,她在這班法國人身上看到的,是一種無懼的探險家精神。「我覺得香港人比較rooted to自己出生的地方,我們出國是為了去旅行或讀書而已,但對他們來說好像沒有所謂的boundary。」她說。更有法國人表示剛到香港時,身無分文,而相比之下,香港人要到國外讀書或長居,好像都會思前想後,擔心金錢不夠。
她也渴望自己具有這種精神。「這些年講『移民』,好像都好沉重,好像要離開自己的根,要哭……所以對我來說,我也好想有這種心態,可以放輕一點去看這件事(離開香港),就像他們(居港法國人)這樣想去就去,不確定會留多久,但起碼試過出走。」
重新思考「家」
「我也思考了很多關於『家』的問題。」Michelle說。她覺得,華人對於「家」的概念比較沉重,「家」除了是一種物理空間,也代表一家團圓。「但法國人對家的想法比較似一個shelter,像是一個可作庇蔭的地方。」倘若如此,家不再是需要馱負背上的蝸殼,家是在四海都可以安住身心。「所以我是會思考離開香港的,真的會想的,希望透過這套劇,我可以梳理到自己對香港的感受與想法,也希望有人看完可得到共鳴。」
年輕的演員從法國人身上看到天下的廣闊,蒼穹下盡是像卷軸般打開的世界;已現銀髮的導演胡海輝則鐵定留下的決心。其中一個受訪者說他很愛香港,希望退休後可分配一半時間在香港,一半時間在法國。然而他卻不會說香港是他的家。
「因為對他來說,home country的定義是this is the place you fight for, this is the place you die for。所以他覺得,他不會fight for香港,也不會die for香港。」
「所以我自己也會思考,我願不願意為香港而死呢?」胡海輝說。話鋒一轉,他指着手上的《Hong Kong French Connections : From The 19th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說,不過你知道嗎,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些居港法國人加入英軍,並在此城犧牲性命。「好偉大,這樣客死異鄉,真的是以香港為家。」他說。
「讓鏡子說」港法劇場交流計劃:《香西法蘭港》
日期:5月31日 – 6月1日(五至六)8 pm
6月1–2日(六至日)3 pm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法國五月 匯聚東西文化盛事
第三十一屆法國五月藝術節舉辦近百個文化藝術節目,致力促進文化交流,節目包括「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攝影事」展覽、港法兩地的交響樂團攜手演繹的《新世界交響頌》、《愛情列車 2020》舞蹈表演、XY 劇團雜技演出《Möbius in May》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