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談及自己衷心喜愛的事物,其興奮和投入是無法隱藏的。訪問影評人安娜,請他作為新生代影迷和影評人談法國電影新浪潮時,也能從其眉飛色舞和熱情,感受到他有多喜愛新浪潮電影。
受《四百擊》啟蒙
若是看慣了商業片才開始接觸新浪潮,應該會有種「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的感受,而安娜打開這道門時,他還在讀中四。那年,有老師辦了個「課後電影欣賞班」,介紹《萬世巨星》和《摩登時代》等他喜愛的電影,課後,「他拿出一些經典名作影碟,叫同學鍾意就自己拿回家看,我拿了幾隻,其中一隻就是杜魯福的《四百擊》。」
那是安娜第一次接觸杜魯福,也即第一次接觸新浪潮。如很多人一樣,看完《四百擊》對結尾一段尤其深刻。「有鍾意的地方,但當時迷惑更大……那時未必講到結局令人看完記憶尤深的原因。」
帶着這種迷惑,安娜主動找更多杜魯福的電影和資料,從而對新浪潮了解更深。由杜魯福開始,再到高達,繼而是其他新浪潮的導演,一切源於他向老師借了一隻《四百擊》。
青春、有型、反叛
新浪潮有什麼魅力,吸引安娜不斷探索?青春、有型、反叛。
安娜形容,新浪潮電影散發青春氣息。新浪潮導演首執導筒時不過二、三十歲,他們拍的也是年輕人的故事,而且新浪潮電影雖然已有五、六十年歷史,其風格精神一點也不舊,因此即使是今日的年輕人看,代入感依然強烈。
「如何最能捕捉到青春的生命力和spon-taneity(率性),就是透過跑。」安娜舉例,就如在高達的《法外之徒》中三人狂奔式「參觀」羅浮宮,在杜魯福的《祖與占》中也有三人在橋上賽跑,不少新浪潮電影也拍攝了角色在城市中不同地方奔跑的畫面。這些畫面對安娜來說「好有型」。或許新浪潮早已經典化,成為學術級教材,但回到基本,「點解鍾意?就是因為有型。」
「有型」總不免伴隨着一種反叛精神。安娜指,「新浪潮導演的影評和電影,好徹底地反叛上一輩或established(已獲認可)的電影……這種反叛精神,你是不能抗拒的。」像《四百擊》中,小孩子主角安坦討厭其父母,斷然離家出走,但杜魯福不見在電影中對此有任何否定批判,相信在當時來說十分撼動。法國新浪潮對舊觀念價值的衝擊影響深遠,「延伸到世界各地的新浪潮都有這種反叛的精神。」
不會再出現的時代
「《電影筆記》那五、六個人及他們的朋友,永遠改變了電影的面貌。」在1950年代,新浪潮的領軍人物在真正執導前,均曾在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撰寫影評。他們在雜誌上提出「作者論」,強調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重要性,視電影為導演個人作品,並以此衡量電影成就,繼而高舉具個人視野的導演。
安娜認為當時高達和杜魯福等人的影評論證粗疏和「感性先於理性」,但他們的「作者論傾向、很個人的表達,又或對電影中每個人的personal contribution(個人貢獻)的重視,至今仍是我最核心的宗旨」。安娜笑言,除了影評方式,新浪潮電影也滲入了他的人生觀,自己是透過新浪潮認識「女人」這回事,也曾送珍西寶在《斷了氣》第一次出場時穿的著名T-shirt給第一位女友。
安娜視那些新浪潮人物為「歷史上第一批影迷」,他們前一輩的電影工作者多從另一領域走入電影,但他們則「從頭到尾都是電影」,小時候看電影,長大後就寫電影、拍電影,並在後來數十載影響着包括安娜在內的無數後輩影迷。這羣「影迷先驅」的破格、革命性,以及他們所身處的歷史背景,都使新浪潮成為一個可一不可再、「不會再出現的時代」。安娜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