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年中在大南街開張的,有賣精品筆的「名筆館」(236號舖),其老闆是台籍港人吳俊沛,「筆友」—書法墨水筆愛好者的羣體稱號—都叫他作C.P.。
C.P.很好客,不論客人是否「筆友」,他都會跟你大談「筆經」,介紹貨品。就如,我訪問前某個下午到「名筆館」考察,沒有表明身份,單純在看本手帳,C.P.也主動上前說:「這是本記者簿,很好寫。」
他把握每個接觸客人的機會,目標不是促銷。「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賣筆的,I see myself as an educator,我想加強人們對書寫文化的認識,使更多人重拾墨水筆。」
推廣書寫文化
C.P.大半生人轉過很多行。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畢業後,做過幾年科研。其後在ICQ上結識了香港人伴侶,便毅然在二〇〇一年來港定居,但見在香港科研搵食艱難,於是又再攻讀法律。作為律師,在不同機構公司轉流了十幾年,快到「知天命之年」,C.P.就想藉創業,開啟人生另一個階段。
此時,素有藏筆興趣的C.P.得悉,上代名筆館老闆會移民加國退休,便向老闆提出頂讓品牌,延續它自一九五八年起的筆業生意。他對筆業市場從沒幻想,接手一心只為興趣,「老實講,開店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推廣自己對書寫文化的passion。」
他接手名筆館後所下的首個重大決定,便是將分店一盡結業,集中資源,僅做一間,營造以筆會友的空間。看過上環、觀塘等多區舖位後,最終選址大南街,原因除了深水埗種族文化混雜,夠多元化,更因為他在此處找到「社區的感覺」—街坊友善,鄰居互相照應,不像商場商戶互不干犯。
更重要的是,他看中的舖位有個閣樓空間,容許他定期舉辦筆聚。疫情前,名筆館每星期都會有兩、三場工作坊,或試筆試墨聚會。C.P.說,每枝筆各有各的個性,每種墨水的質感層次不一,唯有試過才會知道,「即使不買筆也沒所謂,讓你試試那種感覺。」的確,有年輕人參加過入門寫字班後,就愛上寫字,完全「入坑」。
慢寫靜思
C.P.人生的第一枝墨水筆,是他高中時爸爸送贈的Parker 51。「買一枝筆可以用一世。」時至今日,即使家裏收藏不少精緻好筆,他仍會用這枝Parker書寫。
他喜歡書寫的感覺,堅持每天用墨水筆寫字。一早,他會抄寫佳句語錄,鼓勵自己;睡前,他會寫子彈筆記(bullet journal),整理生活。是書法練習,也是跟內心對話,「墨水筆寫得太快不會寫得好,慢慢寫才寫得好,慢慢寫反而你的思緒會靜下來」。C.P.形容,寫字是「精神健身」(spiritual gym),讓頭腦放鬆的同時,又鍛鍊集中力。
最初,藏筆或書寫只是C.P.的個人興趣,但在一四年,他在社交平台上發現了「筆友」羣組。他和內裏趣味相投的朋友不時筆聚,交流「筆經」,自此便泥足深陷,如今更是筆店店主。
也許這是網絡時代的弔詭一種?C.P.原本以為網絡和手機會令人失去書寫的興趣,但社交平台卻能連結志同道合的人,而Facebook和Instagram上大行其道的「治癒系」書法短片,亦助長了書寫文化復興,吸引更多人買筆買墨,學習書法。
興趣為志業
名筆館在大南街開業接近一年,C.P.坦言,自己還在學習如何經營筆店,從律師轉行做商人,轉變實在很大,挑戰重重、缺少休息是基本。
但他深感幸運。幸是,從示威此起彼落到疫情緊張的時間,大南街人流未減,周末生意更旺。運是,如Storerooms、White Noise Records等一間間藝文商戶相繼搬入大南街,使筆店身處的社區也愈來愈特別,多元化。
C.P.的朋友都向他表達過欣羨之情:「你真的厲害,把自己的興趣,做一個事業,這是很難得的。」他說,這句說話,同可轉贈給大南街上,所有以興趣作為志業的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