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中,荷李活道的畫廊大家庭將再添新成員:Villepin,由前法國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及其子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共同創辦,畫廊便是以他們的姓氏命名。
在過去半年多事的香港,在這個時間點,開辦一間樓高三層,佔地近3000平方尺的大畫廊,看起來,是一場充滿未知之數的冒險。但年僅三十出頭,卻在香港藝術商界打滾了近十年的潘雅德,卻眼神堅定,對畫廊即將開幕感到非常雀躍。
潘雅德自言,他和父親是以「收藏家」的心態開辦畫廊,放眼的是藝術世界的未來二十年;當前香港的情況,是他們即將起步的二十年征途的重要部分;Villepin在3月的開幕,「是一種向香港及亞洲區表達信心的最佳方式。」
藝術伴隨成長
畫廊以父親和自己的姓氏Villepin命名,原因無他,「我們想建立一項能讓自己自豪、並代表到我們的功業。」潘雅德說。
潘雅德生於政藝世家。他父親多米尼克跟隨了祖父的腳步,從事外交政治,在2005年,更登上法國總理高位,是政壇的風雲人物,但他熱愛藝文,會寫詩,也會收藏藝術品;母親瑪麗羅爾是雕塑家;其姊瑪麗則更多才多藝,繪畫、演戲,亦是模特兒。在藝術氣氛如此濃厚的家庭中長大,潘雅德覺得,藝術,「就似入了我的血,在我的基因中,伴隨着我的童年。」
而且,因為父母親的關係,從小到大,每逢家族聚會、禮拜日午餐,抑或其他重要日子,席上總有藝術家朋友。潘雅德一邊從回憶中追溯他們的身影,另一邊在紙上寫下一個個大名。看看他列出的名單,經常參與德維爾潘家聚會的座上客,除了法籍華裔繪畫大師趙無極,還包括以黑色抽象畫聞名的蘇拉吉(Pierre Soulages)、終身探索德國戰後議題的藝術家基弗(Anselm Kiefer)、不斷實驗創作的著名西班牙藝術家巴塞洛(Miquel Barceló)等。
成長期間,一直與這羣破格出色的藝術家共處交流,甚至有幸走進他們的畫室,觀察到他們的創作過程、了解他們的創作動機又或內心衝突,潘雅德自然學識了何謂藝術,並習得一雙鑑賞藝術的慧眼。
「我從小就被教導,藝術並不只是一些有趣味的美好東西……而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凝聚人心,幫助搭建不同文化間的橋樑,總之,我認為,藝術是一條讓我們了解如何更好地過活的途徑。」
再加上跟着作為法國外交官的父親四海為家的經歷─1988年在美國華盛頓DC出世,孩提時代在印度度過,回過法國又再到英國讀大學─潘雅德體會過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後,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藝術品味。藝術家有沒有普世理念,其作品又能否搭建跨越不同文化的橋樑,成為了他鑑賞藝術的主要準則。
十年在香港
年少時已游走各國,對各地文化求知若渴的潘雅德,2008年因實習機會而首次踏足香港。那時,到港僅僅一星期,他已深深受香港這座文化混雜的大都會吸引,愛上這裏的活力、動態、氣氛和人民,其直覺告訴他:「我需要回到這裏,這城市就像為我而設一樣。」
實習結束兩年後,即2010年,潘雅德果然回應了內心的呼喚,隻身回到了香港,並想在此闖一番事業。這時候,他想,如果祖父和父親是以唇舌和外交手段保護國家,在這時代,他可以透過文化藝術,分享法國的價值。以前在家人及藝術家耳濡目染下培養得來,對藝術的熱愛和知識,如今一一派上用場。
在港十年,潘雅德在港做的生意,多與藝術相關。先是創立了藝術紅酒品牌龐狄莎(Pont des Arts),將藝術家的作品印在紅酒酒標上,以藝術詮釋紅酒;後來也參與經營攝影畫廊「黃角」,並將法國連鎖畫廊Carré d’artistes帶到香港。
直至近兩年,他與藝術品收藏家的父親,談起合作計劃。他自己在港定居一段時間,而父親也頻繁往來中國,兩者亦有相近的藝術理念,都相信香港及亞洲地區藝術市場在未來二十年的前景,因此就決定攜手在港開設完全屬於德維爾潘家族的畫廊。這間父子共同的心血結晶,將在3月面世。
為收藏家而立的畫廊
Villepin的定位,是一間「為收藏家而創立的畫廊」。
談起新畫廊,潘雅德滔滔不絕:「和父親一起所訂的指導方針是,盡量做自己,不多不少,作為收藏家,也與藝術家交往密切。並將保持與收藏家們的關係,置於我們發展方向的首位。」
藝術品收藏作為一種興趣又或志業,都大有學問。潘雅德指出,「遠見」之於收藏家極為重要。要成為收藏家,需要長期組織和搜羅珍藏,因此也需要以不同的方法看待藝術品,「我們看待藝術需採取的方法,側重的不是投機和市場定向,而是觀賞畫作,又或與藝術家交談時,所感受到的,既有創造性而又深刻的情感聯繫。」
「當你要建立一個藏品系列,」他繼續闡釋上述方法的重要性,「你不會只想為明年或下兩年建立。你想為未來二十年而建立。所以這方法會決定你怎樣買、買什麼、預算多少、購買時把誰牽涉其中。」
「如果你是為未來二十年而買,你可能想跟你的子女商討,又或問身邊人的意見。最終,你更會想與人分享你對某藝術家的熱愛,甚至替他向其他人辯護。」這正正是潘雅德和父親樂見,並想推廣的收藏策略,因為它將「創作、藝術家、知識和資料搜集」,而非「投機」和「熱潮」,放到收藏藝術品這趟冒險旅程的核心之中。
家族與趙無極的友誼
新畫廊的開幕展覽,將會展出德維爾潘父子兩人收藏甚久、已故現代畫泰斗趙無極的作品,由油畫、中式水墨畫,到水彩畫及石板畫均有;創作時間橫跨1940年代至2000年代初。展覽題為《友誼與和解》,是因為眾多展品盛載的,除了德維爾潘家族和趙無極多年的深厚情誼,也包括趙無極作品中「和而不同」的特質。
小時候,潘雅德的父母已與趙無極私交甚篤,無論是假日在鄉郊別墅度假,還是自己每年的生日派對,趙無極也會出席。十八歲生日時,趙無極更送贈了一幅水彩畫給他作禮物,並在畫背寫上「給我的朋友阿瑟,無極。」(”For Arthur, My Friend, Wou-Ki.”)提起這件往事,當初收到趙無極畫作時如獲至寶的愉悅,突然湧上心頭,使他禁不住咧嘴而笑。
潘雅德的父親一直十分欣賞趙無極的作品,從前曾跟他笑言:有一天,你會自豪地告訴他人,我認識趙無極。雖然趙無極仙遊迄今已近七年,但潘雅德斷言,「他的畫作永在,因為它們繼續感染人們,創造鮮活的感情。」這兩年,藝術市場確實掀起過一股「趙無極熱」,拍賣紀錄連番刷新,足見收藏家對趙無極作品的熱愛有增無減。
多次近距離旁觀過趙無極創作過程,潘雅德深諳趙無極偉大之處,不止在於他作為畫家的刻苦用功,更是他懂得「和解」(Re-conciliation)之道──自己內心與周遭環境之間;自我身份與他者影響之間;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之間。
潘雅德記得,很多年前,父親說服到以往只會在畫室內作畫的趙無極,攜同他的畫具,與母親一起在德維爾潘家的花園作畫。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趙無極看着風景,然後在畫紙上,倏然繪下一些形貌完全與所見風景不符的東西,但他在作畫時,卻無比清楚自己想在畫上看到什麼。「他能夠呈現一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物……那是他自身與當刻所取得的調和。」潘雅德和當場的人見到趙無極的成果,無不驚嘆。
上述這些圍繞着藏品、收藏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故事,其實是Villepin策劃展覽最想傳遞予觀展者的體驗。由這些故事出發,「我們希望道出:建立一套藏品系列,就是與藝術家建立個人關係。」
相信香港
雖然畫廊還未開幕,首場展覽也未準備就緒,但潘雅德和父親心目中已有另一系列的故事,急不及待想分享。在趙無極個展之後,Villepin將會於9月,展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來自各國但齊集巴黎的「第二批巴黎畫派」(Second school of Paris)的作品,並探索這些藝術家之間的連結。
明明眼前的香港盡是紛亂境況,卻以積極肯定的心態計劃未來,潘雅德沒有疑慮嗎?「對,這裏瞬息萬變,但我們需要遠見。」十年前,聽從直覺毅然來港定居的他,今日依然相信香港,「無論日子難過,抑或快活,你都需要留在這裏。」
更何況,潘雅德真的對開畫廊這大計非常投入專注。「我唯一期待的,就是過程本身。」他坦言,「我與父親一起工作,而且我們相處得很好;而我明白,這些是不會永遠持續的。我正在享受每一天,因為我知道,我在一個潛力無限的地方,做着自己喜歡的事。」
(編按: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惡化,日前Art Basel及Art Central亦宣布取消今屆展覽,但潘雅德及父親都下定決心,Villepin畫廊會按原訂計劃在三月開幕。「在這艱難時期,我們需要藝術;而對我們,以及香港而言,在這艱難時期保持堅定,揭幕畫廊,更是重要。」兩父子在早前發表的聲明中表示。)
PROFILE──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企業家及藝術品收藏家。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之子,母親瑪麗羅爾亦是知名雕塑家。在如此家庭長大,潘雅德自小有幸結識眾多頂尖藝術家,並自然地愛上藝術。2010年起,他定居香港。2013年,他創立Art de Vivre Group,在港經營多項藝術商業活動。2020年,他與父親聯合創立Villepin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