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胡境陽:以自己節奏書寫香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編劇胡境陽:以自己節奏書寫香港

21.11.2024
王蘊芝
胡境陽,香港劇場工作者,主力寫劇本,間中
出任演員、導演。兩次獲得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年度劇本/
編劇獎,包括二○一七年的《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和二○二二年《案內人 Hongkongshima》。胡境陽曾於二○
一三年成立劇團「胡境陽房」,於二○一九至二○二二年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編劇及活動策劃。

香港劇場編劇胡境陽(阿陽)寫了十七年劇本,他的作品,寫出不同時期下香港人的生活狀態和思考方式。今年冬天,他將移居英國,他坦言是因為在香港活得窒息,而且現在他大多數作品都無法重演,「我累積的努力消失了」。

離港前,他舉辦舊作讀劇會,邀請演員朋友一同重溫舊作,自己也有參演,其中一套讀劇《白色商場極樂漫遊》寫香港人迷失在「國富城」的大商場之中,連主角Sherlock Holmes的身份也被消費主義磨平;結尾有隻懂得唱歌的小鳥,在商場大唱盧冠廷《天鳥》,鼓勵顧客服務員幫忙打破窗口,逃出困局,故事荒誕又好笑。

但笑着笑着卻帶淚水,若不想被磨掉棱角,飛走也許是一條出路。

胡境陽,香港劇場工作者,主力寫劇本,間中 出任演員、導演。兩次獲得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年度劇本/ 編劇獎,包括二○一七年的《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和二○二二年《案內人 Hongkongshima》。胡境陽曾於二○ 一三年成立劇團「胡境陽房」,於二○一九至二○二二年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編劇及活動策劃。
胡境陽,香港劇場工作者,主力寫劇本,間中出任演員、導演。兩次獲得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年度劇本/編劇獎,包括二○一七年的《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和二○二二年《案內人 Hongkongshima》。胡境陽曾於二○一三年成立劇團「胡境陽房」,於二○一九至二○二二年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編劇及活動策劃。

觀察香港 化為劇情

今年八至九月,阿陽自資舉辦「胡境陽房Look Back & See You 讀劇會」,演出四個作品。最早一套是二○一一年的《白色商場極樂漫遊》(下稱《白》),此劇當年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提名,及後被收錄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下稱IATC)出版之《十年城事—香港劇本選2003-2012》,先後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兆基創意書院,以及中大和聲劇社排演過。胡境陽謙稱:「有人排演是因為劇本有出版,年輕人容易接觸得到嘛。」

白色商場極樂漫遊》曾獲得二○一一年香港小劇場獎的最佳劇本提名,圖為九月讀劇會劇照。(王蘊芝攝影)
白色商場極樂漫遊》曾獲得二○一一年香港小劇場獎的最佳劇本提名,圖為九月讀劇會劇照。(王蘊芝攝影)

不過,只要看過這個劇本,不難發現此劇的瘋狂和魅力。而藝術家邱加希亦因為看了《白》的劇本,邀請阿陽兩年前在牛棚上演一場獨腳戲《開胃自療》。胡境陽當時受胃病困擾,在戲中自我觀照,打扮成卡通片裏的香蕉和其他食物,以及示範八段錦,叩問食物、運動與生活和創作之間的關係。

阿陽的劇本特色還包括有不少廣東話食字,除了《白》的「袁露」、「國富城」,在另一個劇作《荒幕行人:OS1》(二○一六年,下稱《荒》)有句台詞:「以前我哋睇Pokemon都希望自己有一隻Pokemon,點估到,今時今日我哋每個人個pocket入面,都真係會袋住個mon。」開個玩笑之餘,胡境陽亦利用「個mon」引爆男主角的情感觸發點—他透過互聯網尋找不辭而別的女朋友,意外連繫到法國天主教神父德日進,卻連不上女朋友的內心,帶出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失聯和阻隔感。

阿陽還將當年有人為了「Cut寬頻」持刀直闖有線電視大樓的真實新聞,發展成《荒》的類近情節:男主角因為家中寬頻不穩定而大發脾氣,而在跟網絡服務供應商交涉後,寬頻連線恢復正常,主角直言:「Connect到好重要。」道出人與人之間有互相依存、聆聽和溝通的需要。

胡境陽解釋,《荒》想帶出的訊息,具有佛教禪宗的意味:「好多人以為社交媒體上的相片和文字,是真實,其實不是,只是製造出來。真實是人人每日都在改變,覺今是而昨非,沒有任何事說得準。」

胡境陽(後排右二)也會參演自己的劇本,圖為今年《香港官立青春紀念學校》舊作讀劇會演前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胡境陽(後排右二)也會參演自己的劇本,圖為今年《香港官立青春紀念學校》舊作讀劇會演前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學習取捨 自信地寫

《荒》之後,胡境陽專注寫《聽搖滾的北京猿人》(下稱《聽》),故事講述香港掘到北京猿人化石,主角在為港府宣傳化石時憶起往日的佔領行動。《聽》原訂二○一六年公演,卻因為劇本未完成,導致導演辭演,阿陽坦言「這事給我上了一課」,「以前自己辦演出,我已經好知道個作品會如何,只要情感夠真摯,表演夠力量,我就覺得work,(但原來)其他人未必這樣看。」

但他就是無法寫得快一點,「我創作能量屬於低,寫得好慢」,《聽》最終延後一年公演,而在開排初期,結局還沒寫完,阿陽回想當年排練也造成一些尷尬,他很感謝導演李國威的包容。後來,此演出為胡境陽帶來第一個年度劇本/編劇獎。

記者一邊聽,一邊嚇得兩眼瞪大,問他有沒有想過不再寫劇本?阿陽卻一臉冷靜:「跟成長有關,托賴我家裏提供到一種安全感,令我不太容易懷疑自己和不安。」

其實阿陽在畢業頭幾年也有迷失的時期:「起初我也有『畢業後就要返工』的想法。考過無線電視的編劇,失敗了,被安排去做節目寫手,寫歡樂滿東華的稿,很悶。朋友介紹去做港台,一有空閒時間,我就去找Dr. Lo(盧偉力博士)傾計,不一定是創作,甚麼都傾,潛移默化,很記得他跟我說:『你要做創作,最重要的是寫到時代的精神』。」漸漸,阿陽就跟隨心之所向,放下沒有那麼重要的事,一直寫。

胡境陽在邱加希策展的不加鎖舞踊館《品品》中,上演其中一場獨腳戲。螢光黃色戲服和生活化的表演,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胡境陽在邱加希策展的不加鎖舞踊館《品品》中,上演其中一場獨腳戲。螢光黃色戲服和生活化的表演,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半職薪水 全力寫作

在香港劇場,少數劇團會聘請全職演員,請駐團編劇就更少。胡境陽二○一九年獲本地劇團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聘請,成為駐團編劇,他笑稱:「不算全職,我的薪水比大學畢業的藝術行政更低,嚴格來說是半職工作。」

薪水低,毫不影響阿陽的創作熱情,二○二○年《聽》重演過後,他想寫些輕鬆的話題,例如香港人最愛去日本,但當時因為疫情無法起行,他遂研究日本文化和歷史,卻翻到311大地震。阿陽形容當年看到災情的反應:「很有末日感,電視上的畫面播着核電站被沖走、爆炸,以為日本永不翻身。」

十年過去,日本漸漸由災區變成香港人的故鄉,人人都要回鄉求開心。反而香港人,每日面對新香港,「至少我在茶餐廳見到人賣酸菜魚,身體又不適合食這些,有種活在異鄉的陌生感。」阿陽感慨。

他因着這些思考,寫成《案內人 Hongkongshima》,接近三個小時的演出。有一場表演,記者特別印象深刻:兩個角色在虛構的時空,討論要在香港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案內人真誠地說:「我唔係想幫人,唔係想搵咩身位努力,我淨係想咩都冇發生過。」阿陽將香港人經歷反修例運動的創傷和犬儒,具體地展現出來。

二○二二年的《案內人》寫一個受疫情籠罩、虛構的香港時 空,與歷劫災難的日本,探討香 港人如何在破碎的現實裏,活得安心,此劇榮獲IATC年度劇本/編劇獎。(受訪者提供圖片)
二○二二年的《案內人》寫一個受疫情籠罩、虛構的香港時空,與歷劫災難的日本,探討香港人如何在破碎的現實裏,活得安心,此劇榮獲IATC年度劇本/編劇獎。(受訪者提供圖片)

不過,寫得愈貼近香港時局,亦代表他的作品被紅線籠罩着,此劇和其他作品,幾乎無法再重演,「好可惜,有些東西的確失去了,之後如何走下去,寫些甚麼,都要再思考。雖然這兩年那條紅線似乎稍有放鬆,但都會擔心。」阿陽慨嘆。

仰望對象 排解孤獨

阿陽的劇本帶有很多他對香港的感情,以及未來的思辯,寫得如此深入,一定要經過長久的獨處和沉澱吧,記者問阿陽,「你如何處理寫劇本的孤獨呢?」

「首先要訂下目標,有演員要讀,我會有責任完成劇本。寫的過程中,我也會找朋友商量、聽演員的feedback。還有,我有一些仰望的對象作為目標都好重要。在剛開始創作的路上,他們支持着我的意志,所以我好喜歡讀創作人訪問或創作自述,Paul Auster的Hand to Mouth、Patti Smith的Just Kids、黑澤明的《蝦蟆的油》、Fellini和Werner Herzog 導演訪談集等等,作為創作上精神陪伴,激發自己。而且有緣認識Dr. Lo、阿釗(陳炳釗)、阿釵(鄭綺釵)、董啟章、雄仔叔叔、譚孔文等師長前輩,有活生生的例子在身邊鼓勵我、分享經驗、開解藝術上,甚至生活上的困惑,如果創作路上沒有他們,一定難行好多。」阿陽淡淡然回答。

胡境陽的書房,收藏不少他的仰望對象創作自述。
胡境陽的書房,收藏不少他的仰望對象創作自述。

全情投入在劇場工作十幾年,有遺憾嗎?阿陽細想一會:「我遺憾寫得慢,想有多點作品。」到英國開展新生活,他也同時籌備將舊作出版成NFT劇本集,如無意外,會在明年上半年推出。另一方面,阿陽會嘗試應徵HMV唱片店的售貨員,「因為我仍然有買唱片,熟悉出版商的行情,向來在唱片店見到被放錯位置的CD,我會刻意放回對的位置。」

離開香港之後,還會書寫香港嗎?他想也不想就回答:「我覺得一定會,去到外地一定見到香港人。而且,我們現在有一半的時間,都花在網絡世界,我當自己搬屋而已,暫時未有移民的感覺。」

胡境陽身穿香港樂團粉紅A製作的「香港香港」T恤,他是粉紅A的樂迷,認為其音樂在精神上有種堅定的力量,反映出他認同的某種香港人特質。
胡境陽身穿香港樂團粉紅A製作的「香港香港」T恤,他是粉紅A的樂迷,認為其音樂在精神上有種堅定的力量,反映出他認同的某種香港人特質。
王蘊芝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