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三(20日)起,日本東京藝術劇場一連五日公演香港原創舞台劇《5月35日》。原著由六四舞台製作,劇本為本地編劇莊梅岩所撰寫,於一九年在港首演,講述一對年邁父母想到廣場拜祭死去的兒子哲哲。
是次日本公演,由日本知名劇作家石原燃擔任翻譯文本編劇。石原燃本名為津島香以,母親為小説家津島佑子,祖父為日本近代文豪太宰治。她主要發表劇作及小說,作品曾入圍芥川賞。今次訪問以電郵筆訪的形式邀請石原女士受訪,分享是次的翻譯創作感受。
談到改編的源起,時間撥回原著初演的那年。石原女士直言,在一九年十二月左右,看到香港社會上的新聞,自己無法保持沉默,其時碰巧有訪日的香港朋友跟她提起此劇。「我希望讓它(《5月35日》)也在日本公演,給人一個契機去反思在港發生的事情。」
在她眼中,此劇是「追尋理所當然的正義之作」。
日語翻譯廣東話 幽默與殷切
石原女士本來曾安排訪港行程,唯礙於疫情嚴重,無法成行,於是透過社交媒體聯絡到莊梅岩,提出授權翻譯的邀請。
原著劇本為廣東話對白,因此翻譯上,先從作品直譯成日語,再交由石原女士負責把直譯之內容修飾為自然的日文台詞。這是她首次參與翻譯工作,作為翻譯團隊之一,她指翻譯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幫助。
對於文本語言,身為劇作家的她讚賞對話幽默,精準表達老夫婦阿大與小林之間的關係變化(日版分別由林次樹及竹下景子飾演)。她指相比廣東話,日語較易變得情緒化,為免有損原作的幽默和堅強,需要注意翻譯時避免把對白變得太過詩化。
換上另一個語言、班底,雖然經過翻譯,卻無阻對白所傳達的主題和情感。她舉例指,例如第三場,小林質問阿大「你唔係好敢言咩你為隻辣椒都咁公義,個仔死得不明不白你就咁鵪鶉」,從這句中感受到小林的憤慨。又例如最後第六場,小林已記憶錯亂,誤會出發去看哲哲的結業禮,阿大對眼前老伴說的一句「唔得㗎小林,個個都想抹走呢件事,我哋自己先唔可以忘記。」石原女士指,這裏能感受到阿大心裏的苦澀,教她印象深刻。
她認為:「能感受到當中表達的強烈訊息和對此主題的殷切。我認為,能否從作品感受到殷切,比技法高低來得更加重要。」
正義的追求 在日本公演的意義
當劇本搬到外地的舞台上演,觀眾要進入作品,尤其在內容上可能要求對歷史事件脈絡的理解。被問到日本人對六四的認知,石原女士相信很少人是毫無認識。她提到,雖然日本的公立學校幾乎完全不教授現代史,或在年輕一輩中有的並不認識六四,但她亦認為劇中已有充分說明。
不過,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能跨越地域或文化界限,例如追求普世價值,正義為此其一。
石原女士形容《5月35日》是一部普遍地描述國家政權奪取人命、壓抑自由的作品,是追尋「理所當然的正義」。對正義的追求也貫穿她的創作,例如過往她曾撰寫《夢を見る》,以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受害人所創作之戲劇。她據一些支援受害者的人所指,她們多番提及「正義」,這使她覺得,她們的身影,彷彿與《5 月 35 日》中小林的身影重疊起來。
她表示,尤其在日本,很多人對伸張正義這種事很敏感,常對正義抱持懷疑。「我認為試著質疑個人的正義,這確實重要,但若然放棄追求正義、無法捍衛人權,人類社會就會崩壞。」
在她看來,在日公演此作,第一個意義是讓日本人有機會反思香港的狀況,另一重意義在於有機會反思日本的侵犯人權問題。她亦關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宏觀全球來看,國家暴力是極為當前的問題。每一場衝突和侵略,看似沒有關連,其實互為牽連。」
就如一段令她印象深刻的原著台詞——「……呢個政府唔配得到我嘅尊重,我呢一生人,只會愛我嘅家人,就算所有人當哲哲係一個數字,我哋都唔可以當佢係一個數字。」
她認為:「相對於國家以自己的說法談及人的死亡,這段台詞重奪一個人之死的意義。」
持續思考劇作盛載的意志
劇作由籌備決定上演耗時兩年,如今終於揭幕公演,她坦言總算放下心頭大石。在公演首天,石原女士表示劇作獲得盛大、熱烈的掌聲,不少觀眾都表示深受觸動,完場後甚至有人走到大堂仍淚流不止,而在同一天裏,她有認識的人於香港受審判刑。
她坦言:「很多人也領受到劇中包含的訊息。但並非說這次公演帶來了甚麼重大改變。香港的情況也好,天安門母親的狀況也好,仍舊是這樣。我從這部戲作中感受到,不能忘記這些事情的強烈意志。我祈望觀眾也能感受到這份意志,並且持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