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窩凝聚青年文創力量 搭建走入社區的橋樑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蒲窩凝聚青年文創力量 搭建走入社區的橋樑

13.12.2024
潘韋霖@Creative Team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an241101jess0302

我們幾乎每日都會穿梭於不同的社區,可能家住沙田區,公司在中西區,與朋友聚會在油尖旺區。而社區的意義,往往就是透過來往的人、吹過的風、飄過的葉等各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態,在日復日之間糾纏、共振,為社區塗上一抹特色。

位於南區香港仔的蒲窩青少年中心(下稱蒲窩),連續三年舉辦「蒲窩青年文創節」(下稱文創節),鼓勵青年探究日常,從生活的細節發掘身處之地的美。以藝術與文化角度,重新認識及了解「社區」所謂何物。文創節雖已於今年夏末拉下帷幕,但在三年來成功連繫起來的社區脈絡將持續流轉,成為香港仔、香港人的另一種日常。而蒲窩作為連結青年與社區的橋樑,未來亦會繼續屹立在城市之中,為對文創有興趣,希望以藝術力量影響社會的有志之士提供活動平台。

每年主題跟貼時勢 與年輕人同步感應

蒲窩青年文創節的主題每年不一,但都是以當下的「日常」為構思,希望年輕人可以就著當時的社會狀態表達內心所想。回顧文創節三年以來的主題,由疫情到移民潮,再到遊牧趨勢,均在呼應時代的進程,同時又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蒲窩青年文創節發起人蔡恒輝(Jack)指「我們無法預測三年之間會發生的事,但我們嘗試與年輕人同步,代入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若面對這樣的處境,何去何從呢?」

蒲窩青年文創節發起人蔡恒輝(Jack)
蒲窩青年文創節發起人蔡恒輝(Jack)
74b03635
蒲窩青年文創節今年的主題是「(如) 漁川流」,過往兩年分別以「開闢日常」和「在.此地」為題。
蒲窩青年文創節今年的主題是「(如) 漁川流」,過往兩年分別以「開闢日常」和「在.此地」為題。

蒲窩雖為文創節的主辦單位,但並無設立一堆規條,反而提供極高的自由度予參加者,期望年輕人善用蒲窩提供的資源,將自己的創意和力量延伸出社區。蒲窩青少年中心董事蔡德昇(Stanley)發覺近年來青少年愈發喜愛以藝術媒介來表達自己,奈何有時缺乏資源和方向,而蒲窩的角色則是一個樂意為青年伸出援手的平台,採用由下而上的模式(bottom up approach)支援創作者,「我們對年輕人有信任,提供機會及空間給他們自由發揮,擴闊眼界。」

蒲窩青少年中心董事蔡德昇(Stanley)
蒲窩青少年中心董事蔡德昇(Stanley)

藝術需要空間

日常與空間造就出藝術,藝術會再倒過來影響日常和空間,三者緊密相依。不過空間的定義不限於用尺去量度的三維世界,更可指心靈、思想等無形的空間。Jack常反問自己「年輕人其實需要怎樣的空間呢?」於是他歸納出蒲窩致力為青年開拓的三大空間:物理性空間(Physical)、精神空間(psychological)與社交空間(social),三者同樣缺一不可。

連續兩年參與文創節的鄧泳琪(Vickie)對於蒲窩給予的空間甚為滿意。在實體環境上,Vickie提及自己與組員都有正職在身,只有週末能作排練,蒲窩的職員會特意回到中心開門給他們。Jack認為實體空間對創作而言是必需品,「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正常的空間,可能他們無法踏出第一步。」尤其對青少年而言,安全兼有養分的環境是成長的基本需要。

二零二三年及二零二四年的蒲窩青年文創節參與者鄧泳琪(Vickie)
二零二三年及二零二四年的蒲窩青年文創節參與者鄧泳琪(Vickie)

Stanley指蒲窩的地理位置是造就其藝術氣息的要素之一,位於具悠長歷史、富有人情味的香港仔,所以他更希望推動青少年走入社區,「年輕人不要只創作給自己看,應該要創作給社區內的人看。」他認為與社區互動的經驗必然能為年輕人帶來啟發,「社區有形形式式的人,廟祝對社區的訴求與一位家庭主婦的意見可能大相逕庭,而這種交流是雙向的。」

蒲窩青少年中心的前身是香港仔警署,是一棟紅磚外型的二級歷史建築,面向香港仔避風塘,景觀開揚幽靜。
蒲窩青少年中心的前身是香港仔警署,是一棟紅磚外型的二級歷史建築,面向香港仔避風塘,景觀開揚幽靜。
Stanley認為蒲窩的藝術氣質無可取替,「如果蒲窩設於市中心的甲級寫字樓,整個感覺會完全不一樣。」
Stanley認為蒲窩的藝術氣質無可取替,「如果蒲窩設於市中心的甲級寫字樓,整個感覺會完全不一樣。」

「撻朵」的重要性

Vickie正是因為在二零二三年以參加者的角色體驗到蒲窩所提供的自由度和創作環境,而在二零二四年萌生出由自己主辦活動的想法,「我發現做社區活動的時候,原來自己的小小想法可以與人連結,在社區內會得到回應,我可以從中獲得力量。」Vickie今年的兩套節目均為遊走式劇場,即是脫離舞台和觀眾席的空間限制,轉為走進社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表演。奈何在香港街頭進行藝術活動有諸多掣肘,可能要向政府機構申請,又可能會被街訪誤會。正因如此,蒲窩的角色與名目就十分重要,作為一個在地機構,蒲窩在公營部門的程序裡具合法性,而在街坊的眼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公信力和親和力,為創作者省去不少麻煩。

74b01190
Vickie今年舉辦兩齣遊走式劇場,《當我們開始在海上行走時》帶領觀眾發掘香港仔社區,而《街渡慢生活 – 舢落時的漣漪》則以街坊渡輪為主題,了解城市發展帶來的蛻變。
Vickie今年舉辦兩齣遊走式劇場,《當我們開始在海上行走時》帶領觀眾發掘香港仔社區,而《街渡慢生活 – 舢落時的漣漪》則以街坊渡輪為主題,了解城市發展帶來的蛻變。

例如在資料搜集的時期,Vickie希望多與香港仔社區內的小市民交流,為創作增添深度,Vickie分享她與一位廟祝的情誼,就是靠蒲窩穿針引線而成,「其實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很熱情的,但同時又好怕被打擾,有時只是多口問多幾句,別人可能就會覺得『你是哪位?不要多事!』,但因為Jack事前先與廟祝提及有年輕人想來聊聊天,所以我們才有機會與他深入交流。」

最好的教學是放手

文創節的模式是由較資深及活躍的文化創作人帶領參加者組成創作團隊,不過正如Stanley所言,蒲窩不會干涉青年的創作,所以導師的責任比起「教導」,更多的是「引導」,以及擔當「同行者」的角色。Vickie指導師的位置是既遠又近的,只會提供指引,然後就會從旁觀察,「大家都是十八歲以上的人,不再需要用手把手的方式去教我,反而你給我多些空間,會比較有利於創作。」

Vickie指導師會任由團隊成員互相磨合、碰撞,到他們實在束手無策時才會提點幾句。
Vickie指導師會任由團隊成員互相磨合、碰撞,到他們實在束手無策時才會提點幾句。

而Jack亦同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適用於抱有理想的青年,「有些部分可以幫,有些部分不能教,而是設一個空間給他們自己經歷,這才是最好的學與教。」唯有在不施加外力,任由青年在社區中闖蕩,讓他們在日常中汲取靈感,他們的作品才會充滿人文關懷,真正與社會對話。

未完待續的文創節

文創節以三年限期為目標,蒲窩現在已功成,但未身退。Jack指出在這三年內,無論是參加者或蒲窩,都各自獲取不少得著。蒲窩致力推動青年與社區進步的願景從未停歇,一直歡迎各方有志青年與蒲窩合作舉辦活動,透過藝術與文化將想法傳遞入社區。

蒲窩青少年中心
地點:香港仔大道116號
聯絡電話:2873 2244
聯絡電郵:enquiry@warehouse.org.hk
網址:https://www.warehouse.org.hk/

潘韋霖@Creative Team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