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香港的區議會從來未出現過泛民議席過半的情況,但2003年,承接「71效應」,各區多名泛民參選人報捷,當選人數是歷屆之顛。當中活躍於灣仔區的組織「公民起動」,五名參選人中,三人當選,灣仔區由泛民及獨立人士拿下過半議席,並由黃英琦擔任灣仔區議會主席,為灣仔帶來新氣象。他們辦地區報《灣仔街紙》、關注「藍屋」、利東街重建等保育議題、做社區研究……可惜四年後的2007區選,又打回原形,被建制陣營主導。
今年成立的「灣仔起步」,令人想起「公民起動」。成員及現任灣仔大坑區議員楊雪盈曾拋下豪言:灣仔區只需一萬票就可以議會過半,兩萬票便可全奪灣仔。這驟耳聽上去不是難事,但要得到街坊支持,說易行難,懶一點都不行。
近月在灣仔,經常見到另一成員羅偉珊(Susi)的身影,她每星期至少落六次區,早晚出動,跟不同人聊天,以問卷形式收集大家對灣仔的看法,她認為要服務街坊之前,先要認識街坊是誰,他們有什麼想法、能力和需要。
在街訪的過程中,Susi打破了對街坊的一些刻板印象,更發現到很多未被發掘的社區資源。「我們原本以為老人家支持民建聯是為了『蛇齋餅糉』,但原來未必,有年長的街坊對我說『送禮物就唔使啦!浪費金錢!』反而,很多街坊重視區內衞生問題,尤其鼠患,亦有很多人關心社區休憩設計不足問題。
另外有次跟一家人聊天,較年輕的街坊原本對我稍有忌諱,但之後我提到我們舉辦的瑜伽班,其中一人便說她也有教Pilates(健身運動的一種),可以幫忙開班教學。原來,對於街坊來講,可以參與對社區有價值的事,可能比收到一盒月餅有更大滿足感。這亦是為街坊賦權(empowerment),令大家對社區更有歸屬感。」
從社區中提取養分
Susi從事藝術行政、出版、策展工作,早前從挪威修讀藝術碩士,回港後一直於灣仔富德樓內的艺鵠書店(ACO Book)工作,至今五個年頭,是半個「地頭蟲」,對社區十分熟悉。由藝術行政,轉為地區工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兩者都是關於如何善用和分配好資源。
雖然是素人,但Susi對地區工作有完整的想法,她認為地區工作有三大要點:「第一是解決民生問題,找到適合的人幫忙。」即是說,地區工作者不一定要個個懂得通渠,但要懂得找到好的通渠佬。第二是發掘社區的潛力,透過不同活動,令不同人的知識和技能,在社區內流通,共活共學。「例如鄰居當中可以有哲學家、飛機師等不同職業的人,有什麼方法可讓這些知識交流呢?」第三,是提高公民參與,社區專員的角色除了為市民發聲,更應該令街坊能夠參與討論和決定資源如何分配,一起規劃社區發展,當家作主。她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作總括:「人需要有足夠的營養才可以活得精神健康,我希望努力從社區之中,提供這些營養。」
Susi籌辦的頭炮街坊活動,分別是保健椅子瑜伽班,和養生刮痧班,頗有新意,由小朋友到老人家都報名參加,反應熱烈,當中更有從未參加過任何社區活動的街坊。Susi指,除了可透過活動接觸不同年齡和背景的街坊之外,亦希望在當前緊張的社會氣氛下,幫大家減壓,同時鍛鍊好體。
她看到社會上近來出現很多沒有誠信,是非不分的人,令社會上的人互不信任。但她堅持不應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停止溝通:「社會上有人因為政治而令到家人或朋友關係斷裂,我進一步去想,如果在社區遇到這樣事可以怎樣處理呢?如何令別人明白你,同時自己如何理解現況,例如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禮物』,是因為大家很需要那些禮品,還是平日家人之間不夠關心?只有理解過後,才有機會去作出改變,這是一個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