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感嘆,似水流年。邊緣回望,舊時店舖打烊後門外貼滿電影海報之景況(其視覺上之重複頗有Pop Art大師Andy Warhol畫作回應現代社會事物量產化之意境)已不復存在。原因是海報這種傳播媒介,乃係因應科技(印刷術之發明)而誕生之產物。隨着科技不斷演化推進,海報的設計和功能亦隨之改變,故其展示之模式亦必然產生變化。
自電腦排版普及化開始,海報平面設計由過往畫師刻苦經營(定好草稿構圖再落墨)的手繪風格一下子邁向設計師能輕易在Photoshop拼貼(因應客戶要求而即時作改動)的年代。隨後互聯網出現、Mobile Phone之迅速普及化,海報由過往只能出現於現實場所(戲院、街道)演變成能隨時隨地接收的圖像資訊,格式除了傳統的2D平面外亦新增了圖像動畫化的「 動態海報」(Motion Poster)版本。而為了迎合社交平台的閱讀模式,尺寸除了傳統的直度外亦新增了方格版本。
著名電影海報評論網站 IMP Awards,每年均會嚴選不同片種之優秀設計電影海報,除了以片種類型作分類外,一些如「最差電影海報」及「雞肋電影海報」亦頗能博君一粲。參展作品之風格亦非常廣泛:除上述傳統手繪風格外(近年潮流愛復刻之產物)、當然亦不乏為照顧發行商要求的商業主導大堆頭海報、以及創作空間相對較自由的前導海報。老實說,海報還是要看實物方能感受其impact,然而眾多參展作品之中,真能一睹實物的也就不過那幾套主流電影,其餘大部分均緣慳一面,今天斗膽在這裏品評一番,如有冒犯,還望海涵:
最佳驚慄片:《Overlord》
由J.J. Abramss監製,以二戰為背景的驚慄電影。海報設計以降落傘和傘兵形狀的血滴為主視覺,色調以黑白紅為主,非常搶眼。運用符號作比喻和暗示本身就是平面設計應有的功能之一,相比起其餘四位候選人,《Overlord》的海報設計算是唯一沒有主角出現並巧妙運用符號的一款。
最佳動作片:《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
非常大路的大堆頭高手雲集設計。但吹佢唔漲,Marvel宇宙這十年間急速擴張,加上復仇者聯盟系列的亮點就是英雄匯聚,海報實在沒有不晒冷的理由。同樣是晒冷,我反倒喜歡另一候選作品《Deadpool 2》,海報設計以懷舊手繪風格處理,而且跟電影一樣抵死幽默(隱形人於海報出現)。可幸《Deadpool 2》的Tagline “From the studio that killed Wolverine”替它拿下了「最有趣Tagline」大獎。
最佳動畫片:《犬之島》
Wes Anderson每一格畫面的美術都是刻苦經營的,連戲裏的垃圾島也是整整齊齊的,流浪狗們的毛髮就算故作凌亂也予人清爽潔淨的感覺,故此他的電影海報幾乎可以說是贏硬的。
最佳前導海報:《Deadpool 2》
我對前導海報(Teaser Poster)的喜愛,很多時更勝於公映版的海報。原因是前導海報很多時較着重懸念和神秘感,予人較多想象空間,不像公映版海報為了發揮hard sell功能,十之八九以明星大頭為主視覺般乏味。《Deadpool 2》又一次憑其抵死的幽默感奪冠。
最差電影海報:《The Commuter》
大部分入圍作品都反映了上文提到海報設計進入電腦排版時代所產生的弊病:用Photo-shop胡亂堆砌視覺特技、後期加工以致人物比例不合理所產生的突兀感(如《Ready Player One》的忽然長腳)、人物與背景光暗不一致等。除技術原因外,海報上角色的表現荒謬亦是致命原因之一(往往亦是笑點)。如得獎作品《The Commuter》,就被評審取笑:「主角里安尼遜企圖以一隻腳煞停整輛火車」。
Rex Koo,香港本地視覺藝術家,從事流行文化方面的平面設計及插畫工作二十年。除了以人像畫及港產片為題的插畫外,近年更開始專注於漫畫及動畫方面的創作,是香港少數的多媒體獨立創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