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電影】孩子的天真盼望 有了雨靴不放晴 小演員難找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西藏電影】孩子的天真盼望 有了雨靴不放晴 小演員難找

23.04.2019
李浩賢、劇照由影展提供
由於農村城市化,要找合適的拍攝場景不易。

藏族小男孩旺扎有個小小的願望:下雨。本來全班同學獨他沒有雨靴,經七七四十九次哀求,媽媽終以羊氈換來他夢寐以求的一雙。可是望到條頸長過長頸鹿,抬頭仍是艷陽天。得鞋無所用,你晴天,我霹靂。

上述為藏族導演拉華加首次執導作品《旺扎的雨靴》的情節。電影改編自才朗東主同名小說,小說才五千多字,要化成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導演當然要為劇本創作更多場口,填補文字間縫。早前來港出席「FIRST青年電影展 香港選映」活動的拉華加說:「小說情節用兩三句概括就可,電影要用影像鋪排及營造。」

首次執導的拉華加獲得2018 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
首次執導的拉華加獲得2018 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

或者你會問小朋友能否如願以償,享受在雨中穿上雨靴,跟同學平等的一刻?電影的結局跟小說不同。「小說結尾直接講會下雨,但我的結局是開放式。每個人都有夢,旺扎爸爸希望農作物有好收成,不欲下雨。我不想破壞兩人的夢想。下雨他爸不開心,不下小朋友又不開心。」片中旺扎看《西遊記》電視劇情節屢屢下雨,但現實天天放晴,黑色幽默滿瀉。

童真小孩難覓

為了製造戲劇衝突,導演把旺扎父親的性格從小說中描寫的慈祥,改成嚴肅,令農村小孩旺扎獲得雨靴的喜悅更立體。飾演旺扎的小朋友在片中演出真摯,失望的眼神、擔心的表情、歡欣的步伐,都非常準繩,毫不造作,非常耀眼。拉華加笑說:「演員好難找,我們去了很多學校,大部分小朋友都很理性,他們都會說拍戲是假的。演旺扎的小孩比較天真,從他的眼神就看到,是特別不同。」導演在現場下盡苦功,引導小孩慢慢調節眼神及低頭的神態。「演父母的都是專業演員,有跟他培養感情。」

第一部作品就拍攝出名難以控制的小朋友演員,而且不是一個,而是一羣,何以捨易取難?「不是刻意啦,是因為小說很觸動我,主角的夢想很天真。」我們孩提時都有相似經歷吧我們想的,父母不買,玩具好,書包好,衣飾好,我們的欲求,總是不滿。導演回想道:「小時候喜歡一雙白色有足球圖案的球鞋,我爸最後買了給我,但他說要新年才可穿,我就特別期待新年來臨。」影片入圍柏林影展新生代競賽單元水晶熊獎,於柏林首映時,很多學生前往觀賞。他笑言:「他們都說有共鳴,有些說他們想要手機,父母不肯買。」物慾不能滿足,看來是全球小孩的共同經歷。看電影時不期然想起同樣以「鞋」為主角夢想之物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小鞋子》是從小孩角度看大人世界,我這部不是。」他不把電影歸類為兒童片。「只想把電影拍好,沒有想定位。」

旺扎與鄰居拉姆姐姐感情要好,旺扎因沒有雨靴給訕笑,拉姆會為他出頭。
旺扎與鄰居拉姆姐姐感情要好,旺扎因沒有雨靴給同學訕笑,拉姆會為他出頭。
旺扎〈左一〉的童稚渴望與憂慮,反顯出成長前的純真幸福。
旺扎〈左一〉的童稚渴望與憂慮,反顯出成長前的純真美好。

小心處理風俗細節

電影故事發生在純樸農村,要有廣闊稻田。找合適場景殊不簡單。「我們發現很多農區都很現代化,後來才找到現在取景的青海安多農區。這地方有300年,其實那邊都有一座高樓,拍攝時要避開。」拍攝家鄉故事,細節處理方面都地道得多。「比較接地氣。其實牧區與農區的習俗都不一樣,雖然他們都說藏語,但方言不一,服裝與宗教信仰也不同。不懂這些文化的話可能出錯,把教派混在一起。」電影中誦經擋雨的法師現實中真是一位法師。「所以他做儀式什麼都很真實。就是怕有人指這裏不對,那裏不對。」

由於農村城市化,要找合適的拍攝場景不易。
由於農村城市化,要找合適的拍攝場景不易。

藏區電影幾乎都是文藝片,沒有商業片,都從在國際屢獲殊榮的萬瑪才旦導演開始。「他算是第一個藏族導演,一直拍的都是低成本文藝片,例如《靜靜的嘛呢石》、《老狗》、《撞死了一隻羊》等,再下來還有松太加導演,作品《太陽總在左邊》、《河》、《阿拉姜色》都是文藝片。當然也有漢族導演拍藏區故事,例如戴瑋導演的《西藏往事》、張揚的《皮繩上的魂》,但細節上會有差別。」他相信自己都會走文藝電影的路,未來還是會拍關於青海的故事。

李浩賢、劇照由影展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